怀柔的莲花池村之传说

标签:
旅游 |
分类: 旅游类 |
怀柔的莲花池之传说
传说在几千年前,莲花池和辛营在山的两边,方圆几里只有这两个地方有人烟,因为这两地分别住着两对金蛤蟆。这两对神物主宰着两个水泉,也主宰着当地百姓的生存,乡亲邻里都敬畏这神物,丝毫不敢懈怠,逢年过节都会祭祀行礼,方能保证泉水的充盈清澈。
世事难料,某年赶上南方大旱,灾民逃往北方,由于有金蛤蟆保佑,莲花池和辛营两地水源充足,当地百姓淳朴憨厚,友善地接待了逃荒至此的灾民。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贪心的人总是不知足。在被救济的灾民中,有两个人想把金蛤蟆偷走带回自己的故土出水敛财,于是设计骗过把守,在偷取了辛营的一对金蛤蟆后,正翻山越岭准备偷取另一眼泉水的金蛤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正在此时,天上一条青龙恰巧经过此处,看见凡人如此亵渎神物,顿时怒发洪水,将这两个贼人卷到九霄云外。那两个贼也不知道,那金蛤蟆一旦离开自己的水府超过一个时辰就会逐渐褪去金色失去法力,而水府误被青龙所毁,于是那对金蛤蟆化为两座大山守卫自己曾经的家园,正好落在现在莲花池的边上。
从此这里就剩下了一眼泉水,百姓从此不敢亵渎神灵,这对金蛤蟆一直生活下来,终日呼唤出莲花一样的叮咚清泉,象征着佛性,于是莲花池的名字一直流传下来。
传说始终是传说,莲花池确实因泉水得名,清泉喷涌而出,形如莲花,村也由此得名。据文物考证和史料记载,出土的石镰、石斧等工具表明莲花池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就说明数万年前,莲花池的地理环境就适合居住,虽然不能确定莲花泉水是否历经万年,但至少证明莲花池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宝地。而现在莲花池的主要居民温、傅、张三个大姓家族原本为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居民,先迁到山东大寨,明朝北迁至现居住地,据说跟刘伯温的那条大槐树迁徙计策还有关系。
村民们来到这里,发现了莲花一样的泉水,泛着水花,特别有活力,整个家族都很兴奋,于是大家开始动手建立美丽的家园,这眼泉水一流就是几百年,从没有衰竭。据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回忆,从小到大,泉水一直就那么清澈透明,无论季节,干旱灾荒,战争动乱,从没有间断过。
另一个遗迹长城的残垣断壁记载着一些故事,我们也能看到这泉水的神奇,明朝一名姓韩的官员在万历年间曾在此修长城,修建数载,耗费50多万工,1400石粮食,期间抹灰和泥、饮食盥洗皆取泉水,这巨大水量盈盈有余,未有丝毫退减。另一方面由于补给不足,方圆几十里的粮食都不够吃,因此饿死了很多人,而此处长城关口又称缺粮口(关),最后为了赶工期,西边长城是用砖头砌成,而东边则取山石砌成,而韩姓官员一时疏忽,没有按图纸规划,多修了一个犄角,结果皇帝大怒,杀了韩姓官员,民间有一种说法是,那位姓韩的官员,在取水的时候没有对金蛤蟆进行必须的祭祀仪式,触怒了神物惹上了霉运。后朝廷派将领徐达在此驻守长城,未有疏忽,固若金汤。而三大姓家族一直居住于此,我们也难以考证,他们的先祖们,只能猜想一分,也许是被贬的官员,也许他们是当时驻守的家族部队,很多也许,这些只有历史才知道真相。
如今的莲花池,依靠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雁栖镇旅游服务的政策优势,成为小有名气的市级民俗旅游村,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服务,淳朴的民风,让这里的人民富裕满足。而这些都离不开泉水的功劳。莲花池泉水水量充足,每秒钟0.7立方米的流量,富含多种矿物质,呈天然弱碱性,经化验为国家级优质饮用水标准,是极为罕见的优质泉水。正是如此村里的村民都很长寿,八九十岁的老人很普遍,据说最长寿的活到了一百二十岁,经常看见许多头发乌黑的六十多岁的“年轻人”身强体壮,干起活来一点也不输给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三四十岁的“孩子”照顾九十岁的奶奶。这里相比北部山区,水量蕴藏极为丰富,平地随便一挖,挖下10米就会往外冒水,水质优良,甘甜清澈,因为泉水足够全村人使用所以也无人打井。
虹鳟鱼是雁栖镇为了发展特色民俗旅游引进的外国鱼种,对水质水温要求特别苛刻,需要清澈流动的清水才能养殖,一般的水养不活,而用莲花池泉水养殖出来的虹鳟鱼不仅生长健康,味道还特别独特,受到了游客的一致赞赏。
莲花池村森林覆盖率90%,这也许是泉水蕴藏山中长流不息的秘密,这里山青,水秀,人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知道是否真有仙人和神龙住在这里,但莲花池真的宛若一个人间仙境般迷人,真的是一个很值得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希望更多的在现代文明枷锁和都市文明压力下呼吸不畅的朋友们可以来到这里,感受一下长寿泉水的甘甜,找到心中最宁静最快乐的灵魂。
http://s3/mw690/001Uybr5zy73nHlLwBA52&690
莲花池村位于怀柔区雁栖镇内,坐落在慕田峪长城脚下,地处古长城环绕的景区,交通便利,山泉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无污染,景色优美迷人,饱含着塞外风情,如同畅游仙境;这里春天万物萌生,夏季气候凉爽宜人。
慕田峪位于北京市东北的怀柔县,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慕田峪自古以来就是拱卫北京的军事要冲,此段长城西接北京昌平县的居庸关,东连北京密云县的古北口,为明代所修筑,为京师北门黄花镇的东段,自古被称为拱卫京师、皇陵的北方屏障,的重要关口之一。被称为“危岭雄关”。在此曾发生过多次战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几次战争。
明永乐二年(1404),这里设正关,在高山之上筑长城。因在沟谷抬头仰望,仿佛上可接天,故名摩天峪(谷)关,由于摩天与慕田近音,且峪和谷是通假字,后来就叫慕田峪(谷)关了。到了明末,开始有赫、王、杨等姓人家迁至此地居住,逐渐形成村落,并因此而得村名。
村北的长城,建于北齐,隋唐代曾多次修葺。明永乐年间所建的慕田峪关,在嘉靖年间曾拆建,并留有“慕田峪”的匾额。长城用花山冈岩、石灰等料石砌筑而成。双面垛口,敌楼密集,城上有明代大炮,均为双雉堞*孔筑在垛口下方,呈顶部弧状的方形孔,既便于打击敌人,又便于保护自己。据《四镇三关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西掳犯慕田峪关、贾儿岭、地方官军御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