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投降是个烫手的山芋
作者:天狼轩主
众所周知,关羽水淹七军,杀了庞德,降了于禁,威震华夏,吓得曹操与臣下商议迁都以避其锋芒。此时的关羽,志得意满,却万万没有想到,于禁的投降成就了关二爷的一世英名,却也是于禁的投降让关二爷兵力捉襟见肘,未能一鼓作气拿下樊城,以至于大意失荆州。
如何处置三万降卒是个让关羽为之头大的问题。如果于禁不怕死,来上个宁死不屈的形象,以两军的实力对比来看,关羽要把于禁的七军杀光屠净,不过是辛苦一点点,能遇到的反抗也是微乎其微的。山洪暴发,大部分士卒还在梦中就喂了鱼鳖虾蟹,有点意识的也是兵无战心,或者说已经吓破了胆,在于禁的率先垂范之下,投降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排山倒海一般,顺理成章。但是这三万降卒,却让关羽大费周章。“杀降不祥”的教训,以及刘备集团的满口仁义,都让关羽没有理由杀了这些俘虏。所以像白起、项羽一样坑杀降卒的事,是绝对不可能在樊城之下发生的,因为这样一来只能让守城的曹军将士更加团结,接下来的战斗只会遭遇更加顽强的反抗。
可是不杀他们就面临着安置的问题。如果进行整编的话,就要给他们拿上武器,让他们攻打樊城或者别的城池,可是这些降卒的战斗力暂且不论,他们的忠诚可信吗?他们能够背叛一次,就绝对不会在乎第二次、第三次,贪生怕死的士兵只能让指挥官的指令变成一张废纸。更何况,让他们对阵自己曾经的战友,不可预知的可能性简直无法想像。看来,整编于禁七军的可能性,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
不能杀降,也不能整编的话,就只能选择监押起来了。监押三万士兵,当年关羽派了多少人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是我知道此时的关羽已经是粮草不继了,因为他没经过孙权同意,就抢了人家的军粮,因为他对负责后勤保障的糜芳、士仁说过“还当治之”,都说明了此时的后勤补给已经是难以为继了。而这三万降兵的吃饭问题,原来是与关羽无关的,原本是曹操的份内之事,现在轮到关羽操心费力了。从小就听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什么时候,战争是离不开物资的。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把于禁和他的三万人马押回了江陵。但这却让关羽兵力更加不足,以至于在樊城被徐晃一招声东击西失去了优势,甚至连均势都没有达到。因为曹操此时又派了十二营兵力补充徐晃,还在摩陂摇旗呐喊,曹军的士气大涨,而洪水(确切的说是关羽人为制造的)渐渐退去,此时的关羽战略上、战力上都不再具有优势。为了不失去甚至是继续扩大战果,关羽不得不从荆州老巢调兵,试想半个荆州能有多少兵力?能调动的一方面是那些在各郡县维护治安的,战斗力有限,另一方面就是防范东吴入侵的边防战士了。东吴一再的示弱示好的行为,加上关羽求胜心切,大量的兵力调往襄樊前线,把一个空虚的后方留给心怀不满的糜芳、士仁去看守,结果可想而知。
当孙权拿下荆州之后,于禁经过一番辗转回到了曹魏,呵呵,这倒是挺有意思的,出发的时候,还是汉臣,回来的时候,变成魏臣了。孙权在内心里对于禁应该抱有一份感激之情的,如果不是于禁投降让关羽无所适从,孙权拿下整个荆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于禁投降,于关羽而言,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扔了可惜,不扔就吃不下去,吃下去了,整个部署就这样打乱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