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梅雅竹馨圈子成功推荐到草根首页。
http://s4/middle/68698c4dhb3a20c559cd3&690
徐庶进曹营,因何一言不发
作者:天狼轩主
三国时代可谓英才济济,大小诸侯可能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所以有些虽然盛极一时,却也是无能之辈,而只有那些谋士与冲锋陷阵的将士才是真正的明星!而三国争霸之际,谋士最多者莫过于曹操,这其中就有一个悲哀的人物,那就是徐庶。
徐庶在演义中最有名的就是走马荐诸葛了,而事实上诸葛亮确实是他举荐的,而走马却是在诸葛亮来到刘备帐下之后的事了。《三国志》中是在刘备逃跑过程中,徐庶的母亲被曹操给俘虏了,才转而向曹的,后来就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
说到徐庶,有人说他原名叫单福,也有人说改叫单福,但无论怎么说,这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徐庶年轻的时候,也是血气方刚的性子,不知道是绿林传奇听多了,还是当时侠客是正义的化身,总之他为了朋友,两肋插了刀是真的。起因也没法分清谁是谁非了,只是说他的朋友结怨于一个恶霸,他就把人家给杀了,但事不凑巧,被赶来的大批官差给包围了,好虎架不住一群狼啊,堂堂徐庶有了牢狱之灾。从被捕到被救让徐庶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再怎么英勇也无济于事,于是弃武从文,终于学业有成,且与诸葛亮等一干人为友,在荆州刮起了一小阵旋风。
说到这旋风,徐庶是在中原遭乱之际,南赴荆州避难,但看了又看,那个刘表是个不成器的家伙,就没出山。直到刘备客居荆州之时,才发现了明主,委身于刘备,出奇策,荐诸葛,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要与刘备“共图王霸之业”。
可是这天不凑巧,曹操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就想着把江南那没有战乱的富庶之地收归版图,偏又赶上刘表病死,继任的刘琮又是个怂包,刘备稀里糊涂就让荆州的豪强给卖了,人家投降都没和他打个招呼,以至于曹操一来,带着几千小兵,裹着十几万老百姓,仓皇出逃。
就在这逃跑的过程中,诸葛亮建策联吴抗曹,关羽在江夏厉兵秣马,张飞是断桥退敌,赵云是百万军中救阿斗,而只有徐庶走了回头路,去了曹营。说来也不算是回头路,因为徐庶与曹操原本并没有关系,应该说是走了新路。至于原因嘛,当然不是演义中的说法了,而是在逃跑的途中,徐庶的母亲成了曹操的俘虏,据说还押回了洛阳。徐庶这人呢,侍母至孝,所以就为了母亲的安危,投了曹操了。
关于徐庶的孝心,有点疑问,因为我感觉他在代人报仇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身死之后,母亲由谁来管呢?那时候的徐庶怎么就没有了孝心呢?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没有人说“孝义不能两全”的啊。在汉朝那个时代,孝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所有皇帝的谥号都加上了孝字,所以后人常说汉朝是“以孝治天下”,那么徐庶小时候应该也接受的是这样的说教,怎么就没有了孝心呢?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经此一难之后,弃武从文才晓得了孝的重要,但也未必说得通。但现在情况来看,就权且认为,徐庶是在入了学馆之后,才懂得了孝的吧,所以才有了荆州逃跑过程中的为母依曹的事吧。
徐庶之才,应该在曹操的阵营中崭露头角的,因为能以要挟其母而把他收在营中,就说明了曹操很看重他的才华的。再有诸葛的慨叹也说明了徐庶的才华,因为诸葛亮在掌握了蜀汉政权的话语权之后,听说徐庶在魏的官职,就说过“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但何以徐庶没有得到重用呢?也就是他何以一言不发呢?
原因可能是因为徐庶来自于刘备阵营?这说法似乎不太妥当。关羽应该是刘备阵营的,而且还是铁杆的,曹操对他封官晋爵,最后还放他一马。如果曹操真的顾忌这一点的话,收徐庶何用?孟达是刘备阵营的吧,虽说不上是铁杆,可也把守一方,因为和刘封关系不好,投到曹魏阵营,封官晋爵不说,还过得挺受用的。还有黄权,在曹魏也混得挺好的。怎么就徐庶这样招人排挤呢?这一点,好像不符合曹操家庭的风格。
难道真的是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以曹操的性格,徐庶就真的离死不远了,连腹诽那样的罪名都可以杀人,董承伏完那样的小蚂蚁的级别都得死,何况你徐庶还“心在汉”呢!所以说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说法,只能是后人的附会了,不可能也不太现实。
徐庶一言不发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是无奈的投奔曹操,而是有预谋的制造机会投靠曹操,却又被识破了,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只好一言不发。
试想,以徐庶在军中的地位,以徐庶的孝心,怎么可能在逃跑过程中把老母给丢了呢?老母一丢怎么就让曹操阵营的给认出来了呢?怎么一被认出来,这刘备的手下都在逃命呢,还有时间向刘备报告徐庶母亲的事呢?诸多可疑之处,不尽枚举。而极有可能是徐庶看到刘备没有了占住荆州的希望,而另寻高枝,策划了这样一出“方寸大乱”的好戏,而在临走的时候,还有理有据的: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也许我的怀疑并不准确,但徐庶一言不发绝对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而三国志中没有就其去向作任何安排也许就是另有深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