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太多的光环,诸如园丁、工程师一类的称谓,给了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让其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某种隔阂。学生总感觉老师的高高在上,潜意识里就认为老师应该是对的,老师的话就是真理,老师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一般。而事实上,每个教师在是教师的同时,还只是社会中的一个个体,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这样一来,一旦学生心目中的那块美玉沾染上一点点瑕疵,就会被无限的放大,甚至是刻意的夸大,师生关系就不再那么和谐了。还有一点就是,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学生过早的介入成人社会,大都有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很多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对于教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挑战性。如果学生的挑战性与天生的逆反心理相作用的话,教师在讲台上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让教师与学生做朋友,恰恰能缓解,甚至会解决这样的问题。
说到朋友,就能够忽略主动与被动,先知与后学的关系,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而能让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的前提,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两条。首先,两者都是社会中的人的个体,都有着喜怒哀乐,也就有着优点和缺点。当统一于人这个前提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那条可怕的鸿沟突然消失了,交流起来也就容易多了。而且只要老师肯于放下架子,别把自己当成一个给予者,不要把学生当成是接受者,这朋友还是很容易处的,因为毕竟教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劳动证实了他的能力。其次,教师也曾经是学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体验。生活中很多人能够成为朋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共同的经历或价值取向,而师生之间共同的生活经历就是那段学生时代。当学生这样的身份成为眼前师生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就应该能够成为朋友,甚至会成为好朋友。
但问题又出来了,如何与学生成为朋友呢?这对于教师的工作特点而言,似乎又有些困难了,难度不外乎就是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大朋友。
首先谈谈与学生沟通的问题。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教师肯于与学生用平等的身份去相处,就不会有障碍。其实学生更乐于与老师平等相处,私下里把老师称作“某哥”“某姐”,就是其重要表现。虽说过去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但学生并不希望那个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的是一个严肃的长者,而幻想着那是自己一个可亲可近的朋友,背地里亲昵的称呼就是在有意无意的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的话,加以诱导,带着真诚走进学生的世界,这沟通将不再成为问题。至于方式方法手段,则应该依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各自使用符合自己的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定式,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平等的心态,这是实现师生交流的重要前提。
再说说如何能够让学生接受的问题。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老师的身份,课堂还是要用个人的能力去成功的驾驭,用魅力去感染学生,直至让其信服,这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但凡一个人要接受另一个人的时候,都要对方能够是一个符合其身份要求的人,也就是说,教师要把他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之后,学生才会去努力的接近自己的老师,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有一句话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就必须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愿意做什么,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教师不是不想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而是无法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比如“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个样子啊”一类的话,经常出自教师之口,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教师并不了解学生。试想一个教师面对着一群不知道在想着什么的学生,说着人生大道理或者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其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去,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有深入虎穴的雄心壮志。学生喜欢看电子书,老师也不妨去看看;学生喜欢户外运动,老师也不妨课下参与一下。因为只有看了,参与了,你才能够了解你的学生,也才有可能与你的学生成为朋友。
让我们可爱的教师们,都能与自己的学生成为知心朋友,成为一生的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