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秦始皇,就能想到“焚书坑儒”,就能想到孟姜女,想起一个专制、无道的帝王。说到秦始皇,我却能想到一统天下的伟业、书同文车同轨的创举、长城外不敢入侵的匈奴、俯首称臣的百越。
对于秦始皇,恨他的人不是不少,而是很多,而且理由都相当的充分。秦王扫灭六国,那些王公贵族从高高在上,到流离失所,怎能不恨。秦王大兴土木,修阿房,建驰道,造骊陵,补长城,开灵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民财为之竭,民力因之伤,而承战国七雄近两百年的战乱之后,老百姓更需要的是安定。所以那些六国的遗老遗少会恨他,那些被统一之后,生活更加困苦的百姓也会恨他,实属正常。在恨而又不能抒发之时,私下的谩骂与诅咒,甚至是杜撰一些东西就正常了,而这些东西久而久之,假的就成了真的,真的就更真了。
而事实上还有一个皇帝与秦始皇极为相像,那就是被称为汉武帝的刘彻。两征匈奴,开拓西域,把萧何、曹参再加上文景之治攒起来的家底弄个精光之后,汉武帝只能把那只要钱的手伸向民间,从平准到盐铁,从算缗到五铢钱,百姓心里的愤恨不弱于秦始皇之时;而任用酷吏,接二连三的诛杀丞相,再加上戾太子事件,官员心中也是伴君如伴虎的恐惧;而把那些王国用推恩令变得越来越小的时候,再用酎金失侯收回一块块封地的时候,那些同姓贵族们对他也是惧怕至极;最后还有那大一统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更多的文人失去了作官封侯的机会。
中国的文人们历来都不敢把矛头指向当政者,因为他们害怕。有不怕的,却给文人们作出了负面的榜样,比如被腐刑的司马迁,还有那些动辄就被贬黜的,在这些“榜样”的力量面前,他们只能把文字指向了前人。比如,《长恨歌》里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分明写得就是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却只能托名汉代。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那些恨透了汉武帝的人们,只好把对汉武帝的恨“灵魂附体”一般或嫁接或夸大的弄到秦始皇的身上,让那个前朝的死人,去帮他们口诛笔伐,而已死之后无能为力,却只能代人受过。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那个焚书坑儒的事件了。从汉武帝之后,儒家揉合了众家思想之后,一家独大,孔子也超凡入圣,这样一来儒生们对书本的感情,再加上物伤其类,焚过书坑过儒的秦始皇经过几千年的妆点之后,就是一副杀人魔王的形象了,这不能不说是拜汉武帝“大一统”所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