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抓住作者其实很重要,因为只有知道了作者的想法,才能更好的去领会作品。而事实上,作者不可能对我们去讲他是什么想法,更何况是几百年前的已故之人。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要想知道作者的想法,只有从他的作品中去追寻了。那么水浒的作者(对于作者抽空再进行考证)对于宋江起义到底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我认为其是持反对态度的,也就是说他并不赞成农民起来造反,试举几条来说明一下。
首先,宋江等36人起义应该是历史事实,而起义本身对北宋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因为失于记载则难以进行评论了,但宣和遗事中能够将这次起义的大致经过进行记录,最起码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但水浒的作者却并不这样认为,他对这样的农民起义有个仇恨在里面,原因咱就不得而知了,但他刻意在去改变宋江的出身,污蔑宋江的形象,把他的起义失败被迫招安写成了从开始就追求的目标,很显然,他对这次起义,并不赞成。
其次,是一百单八将的出身问题。宋仁宗的时候,有了瘟疫,找个道人来祈福禳灾,却结果是洪太尉放走了镇压在地底的108个妖魔。这就是水泊梁山上108条好汉的前世,他们不过是一群被压在地底的妖魔,不管他们头上有着什么36天罡和72地煞的光环,都无法改变他们曾经是妖魔,还将是妖魔的宿命。而这宿命是谁安排的?是水浒写作者的刻意设计,是对这些农民起义者的贬抑。
第三,水浒中第一个人物的失踪。这水浒中的第一个英雄人物就是王进,他也和林冲一样都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也一样恶了高俅,虽说他是夜走延安府,而林冲是风雪山神庙,但林冲上了梁山,王进则不知所终。这里不得不说水浒作者的苦心所在,如果说逼上梁山的话,这王进上梁山也无不可,但却没有让他上了梁山,而是给了一个连史进都没找到的结局,也就在昭示着作者的想法。作者认为这造反是不对的,王进受了上司的陷害,但并不是皇帝的错,他就不应该反对赵官家,还要保持他的清白之身。这样看来,王进的失踪就成了必然,而不是作者的漏笔,因为其意在告诉读者,造反那是要杀头的,受了伤害之后应该去期待皇帝的发现。
第四,上梁山的五花八门的原因。梁山之上,有108个好汉,可是上梁山的原因却是五花八门,但真正是因为“官逼民反”的却少而又少。最早上梁山的王伦也许不算是108条好汉之一,但他上梁山的原因却是因为屡试不第,一气之下上山落草,这算哪门子的理由啊。杜迁、宋万、朱贵其本质上就是草寇,上梁山只不过是为了打家劫舍,能过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日子,却并没有什么对社会的深仇大恨。再看晁盖这一伙人,不过是打劫了生辰纲之后,无路可去之时,才上的梁山。名义上是取了不义之财,但却依旧是以打家劫舍为主,试想那些过往的商人,他们又是何辜,只因为有几个钱,就成了打劫的对象。再看那几山英雄们,少华山、桃花山、白虎山、清风山、对影山、黄门山、二龙山这一干人等,有几个是被逼上梁山的?他们不是因为折了本钱,就是因为恶了上官,再就是江湖上的土匪,无论什么时候,老百姓都不会喜欢他们,更不会去支持他们,因为他们本就是以害民为主。再有就是宋江从江州收来的戴宗、李逵,你看那神行太保一出场是个什么嘴脸,因为新来的犯人(宋江)没有给他分例钱,他就大骂不止,还要弄死人家,这也就是宋江,别人不知会是什么样呢。试想这样的人,正是他们的存在,败坏了一个朝廷的法度,他们的造反又怎么会有说服力呢?再看揭阳三霸,个个都是为恶一方,大小遮拦,张氏兄弟,李俊李立童威童猛,他们不是杀了人做包子馅,就是在大江让趁船的人吃板刀面,再就是独霸卖鱼市场,或者是横行乡里。老百姓对这些人是惹不起的,他们造反了,会得人心吗?
还有一路人马就是那些攻打梁山的将领们,失败之后上山落草,他们是被谁逼的?没有人逼他们,是他们自己本事不济,却要通过造反给自己博一个封妻荫子。
那些被吴用骗上山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而石秀、时迁等人不过是在社会上混不下去了,想去梁山分一杯羹,又有谁去逼他们呢?
从这些人上梁山的不同原因来看,作者并不认同他们的作法,在描写他们上山的同时,却在内心纠结着希望他们不要上山,而这样的结果是在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讯息呢?
第五,生辰纲的去向。关于生辰纲,那是民脂民膏则毋庸置疑的,那个梁中书也是一个十足的坏蛋,但智取之后那生辰纲哪里去了呢?白胜家床下翻出来的应该是吧,晁盖在梁山上给大家分的也应该是吧,而可笑的是在劫取之前他们还要焚香。这生辰纲的劫取,应该是大快人心的,生辰纲的处理却是伤人心的。所以作者虽然一再的去赞扬这一举动,但却暗暗的在说,钱不是这么花的,你们不应该这样去处置。
第六,梁山上大多是杀人恶魔。这第一个就是李逵,无论是江州法场,还是大名府之战,还是三打祝家庄,都在告诉大家,这李逵人虽然直了些,但却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清风山上的燕顺几个,对吃人肉那是相当有讲究的,张青与孙二娘、还有李立,那黑店开的是让人毛骨悚然,如此种种,这些人拿生命当儿戏的人,也算不得是真好汉。
第七,征方腊等的描写更是露骨。受了招安之后,成了官了,转过头来去镇压那些叛乱,这也无可厚非,拿人家老赵家的钱,替人家消灾嘛。可是这时候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哪一个不是让百姓痛恨,哪一次征伐不都有百姓拍手称快,其实这里的描写正是在反衬当时在梁山上的各位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如此!这才是作者让他们去征伐的真正用意所在。
第八,最后的下场告诉读者,造反就是这样的下场!将星零落之后,宋江、卢俊义等人也没有几个落得个好下场,这并没有皇帝的错,而是那几个小人的错!而这一切却是在警示那些想造反的人,小心了,你就是这个下场!
就文学作品本身而言,我们没有理由去批评,因为写得真是不错,但就作者的想法,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去探讨一下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