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者不应止于勤
记得小时候老师就一直让我们背华罗庚老先生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也曾一直把其奉为经典,可是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告诉我,作为教者止步于勤,未必能把事情做好。曾几何时,文章中歌颂的教师形象都是深夜里批改,不知疲倦,这恰恰说明教师的劳动是繁琐而又简单重复的,可是谁又会去调查这样的劳动背后带来的效益如何?难道仅仅因为其勤于工作就能收到好的效果吗?我看未必,方法远比无思考的简单劳动更有意义。
多年来,教学中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一个问题:学生上课睡觉。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们的方法可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而我在多次与学生交锋之后感觉到因人制宜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功倍。下面把我的教学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那年我接的是高二理科班的政治,因为上学期没有教师,课程拉下了一半,所以学校把原来的每周两课时改成每周三课时,也就是说我要在一点五倍的时间里完成两倍的工作量,课堂上的教学容量就要相对大一些,而事实上由于课程的闲置与没有高考的迫切要求,学生对于这一周的三节政治课多少有所抵制,上课睡觉现象也就多了起来。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一直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一天课下和学生的偶然交谈让我茅塞顿开。在交谈中学生提到对我的文史知识的博学赞叹佩服,更希望在政治课上听到这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开始了把历史故事融入政治课堂的探索。我总是把哲学课的原理用历史的角度进行放大,让学生们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去形成对原理的感受。甚至有一节课我开篇就给学生讲了15分钟的李广、李陵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去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个忠君爱国的家庭最后走向了没落,把时代的背景、汉武帝的个人认知、李氏家族的家教方式、李广李陵两人的个人经历、卫青霍去病程不识等人的影响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加以分析,最后学生一致得出结论是外因通过内因在起作用,然后让学生翻开书找到教材中的有关讲述,告诉他们只要善于分析你们也一样能成为哲人。而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不但学会了教学上要求讲的知识,而且课堂上竟然无一人睡觉,从始至终都在热烈的讨论、仔细的倾听、认真的思考,上课睡觉的现象就这样没有去批评一个学生而成功的得到改变。
再说一个前几天发生的事,可以成为反例了。那一节课我一进教室就感觉到不对劲,学生起立之后有一个同学还在呼呼大睡。当时的我相当气愤,也没有考虑原因就把那个学生叫起来一通批评,从做人的大道理到对长辈的尊重,从最后的高考目标到每一节课的努力,我说的自以为道理透彻,但适得其反,学生非但没有表现出后悔的意思,却说出了一些不好听的话,诸如“我就不想学了”“我就不想好了”“关你什么事”等等的自暴自弃的话,然后干脆趴在桌子上继续睡他的觉。对于这个事,我从来没遇到过,心里想着现在的学生怎么变成这样了,而为了不耽误其他学生的课业只能暂时放下,等到课下再解决了。因为心情不好,一节课的内容20多分钟就讲完了,草草收场。下课之后我让课代表通知那个学生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就匆匆的回到办公室等着他来。在等学生的过程中,我也认真的思考了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是不是我的课堂让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导致有睡觉的,是不是我的某些言行因为代沟的存在而让学生有所误解,却百思不得其解。我正想着呢,那个睡觉的学生来到办公室找我来了。我首先对这个学生表示歉意,问了是不是我哪做的不好,导致他上我课睡觉。而学生的解释却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他并不是因为对课堂不感兴趣才睡觉的,而是因为下课的时候睡着了,没听到上课铃响,而后来之所以说那些丧气的话,是因为他认为我的语言伤了他的自尊心。最后这个学生向我保证以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了,我们的谈话在快乐中宣告结束。这件事给我以很深的思索,凡事不能简单粗暴的去解决问题,学生也有他自己的个性与尊严,不但要尊重还要细心的去呵护。
通过这些年的一线教学,我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光靠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要讲究方法,而方法得当则可事半而功倍,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求其果而未必能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