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旅四(在途中)--参观陕西西安博物院

标签:
旅游 |
参观完兵马俑,已是中午十一点多。我们驱车奔赴西安高新区绿地笔克会展中心,大岁表哥大勇在绿地笔克会展中心附近为我们预定了如家快捷酒店。下午参观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西路。以著名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形成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
西安博物院标志以西安博物院的中心建筑小雁塔为设计元素,选取了小雁塔的侧面仰视角度,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图形表现手法,运用灰色与橙黄色结合。象征着光阴的交替,历史的变迁,文明的延续相传,寓意西安博物院与时俱进,肩负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给人一种雄浑大气之感,彰显了西安悠远的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雁塔是西安博物院收藏的最大文物。相传景龙元年(707年),唐中宗李显令宫人摊钱,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在安仁坊建造一座秀丽的高塔。塔为青砖砌筑密檐式结构佛塔。塔身单壁,塔内中空,塔壁不设柱额,设有木梯,可登临塔顶。
小雁塔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塔的基座为砖方台。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递减。塔的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卷刹曲线。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塔身轮廓呈现锥形形状,每层皆有叠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美感效果。底层南北各有券xuàn门,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塔底层北券门外紧靠塔体的砖砌门楼,系清代后期所增建。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塔底层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朝交战的年代"缠腰"毁没。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塔身经历了裂而后合奇迹,被称为"雁塔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九月,一位名叫王鹤的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在小雁塔门楣刻石上记叙:“明成化末,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见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对于一座砖塔而言,经过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复合,也确是一件奇事了,这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1965年对小雁塔进行修复时,专家对小雁塔塔基进行了勘探,发现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就如同一口“大锅”,小雁塔就坐落在“锅”中央,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小雁塔保持了唐代初修时的风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荐福寺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 (684年),是高宗李治死后百日,族戚为其献福而兴建的寺院,故最初取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神龙二年(706年),扩充寺庙为翻经院,成为继慈恩寺之后的一个佛教学术机构。寺址原在唐长安城的开化坊南部,即唐太宗之女襄成公主的邸宅,唐末因遭兵祸破坏,将其迁建于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里,即今址。荐福寺经宋、元、金、明、清历代重修,香火不绝。现存的荐福寺古建筑群为明清两代重修,寺内古建筑群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的布局,寺内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清代康熙年间,荐福寺移来金代铸造的铁钟,寺僧晓扣,清音远震,辅以雁塔秀影,形成"关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钟"胜迹。民国初年,曾两度沦为战场,僧侣星散,殿堂颓败。解放后经全面整修,存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慈氏阁、白衣阁、钟鼓二楼及小雁塔,并有北宋政和时碑记和金代所铸大钟一口。金代铁钟作为文物仍陈列于荐福寺钟楼内。寺内还存放有石人、马柱等等民间文物以及各种民俗艺术展览。荐福寺内庭院肃穆雅静,殿堂屋字宏伟壮观。内有古树名木共计十棵,九棵为国槐,一棵楸树,距今约800年-1300年左右。其中五棵国槐分布于大雄宝殿前中轴线两侧,其余四棵分布于慈氏阁南面和钟鼓楼之间的院落。
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博物馆(文物展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设计者、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创意设计,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理念创作,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交相辉映。2004年在新闻媒体发起的评选活动中,该博物馆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
博物馆的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有5000余平方米,其余为文物库区及公共活动区。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用于陈列的文物展品,是在这些藏品中挑选出的文物等级高、代表性强、影响面广的文物。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馆的陈列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博物院使用了当代科技电子技术及影像、声像技术的展示手法,展览运用了虚拟电子翻书、数字幻影演示、DMS数字虚拟演示、互动展示、文物导航等系列科技手段,虚实结合,丰富展览内容,形象展示文物,演绎古都历史。西安博物院落成,结束了古都西安没有大型市级博物馆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