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解说词第35集:泰 山 石 刻(一)
(2011-10-03 02:12: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解说词 |
泰山是一座天然的书法艺术博物馆,坚硬刚毅的泰山岩石为古老文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如泰山”的东岳文化树立起了泰山无可比拟的独尊位置,多少帝王将相,多少文豪骚客,为之挥毫舞墨,题咏抒怀;是泰山将这些墨宝精粹铭记下来,是泰山将这些岁月感慨留存给后人。
在泰山上,曾经有多少石刻作品,谁也说不清楚。光阴流逝,豪杰称雄,旧的一页被翻了过去,新的一页又被翻开,能够传承下来的那些不朽杰作在泰山上有1400多处,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列国内名山之首。
泰山石刻总体上分为帝王铭文、宗教遗迹、文人题刻等几大部分,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登山路线来欣赏一番泰山石刻的风采。
岱庙是泰山神的山神庙,有“秦即作畤,汉亦起宫”的记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位置,使这里留存下来大量的历代碑碣石刻精品。
“泰山刻石”碑,陈列在岱庙的东御座院内,国家一级文物,泰山现存最早的碑刻作品。因为碑文为秦代丞相李斯所书,也称“李斯碑”。
李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他在大篆基础上整理创造出的小篆体是秦代推行的统一文字,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小篆,长方字型,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均匀,被称赞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泰山刻石”就是用小篆体写成的,碑刻内容为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我们现在看到的十个残字就是秦二世昭书里面的内容,是研究秦始皇“书同文”的珍贵实物。
“衡方碑”和“张迁碑”是汉代碑刻中留存下来的罕见杰作,它们的碑文书体在书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衡方碑,刻于东汉建宁元年,碑文为隶书,字体方拙朴实,笔画端正粗壮,清代书法鉴赏家翁方刚曾经这样评价:“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
张迁碑,建于东汉中平三年,碑文隶书严整厚朴,内圆外方,字体结构富变化丰富,被后人评价为:“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晋孙夫人碑”是现有西晋时期极少的晋碑之一,它立于西晋武帝泰始八年,碑文词句古雅,大有两汉遗风,笔势严谨,字画方劲厚重,列晋代三大丰碑之首。
造型奇特的唐代“双束碑”,也称“鸳鸯碑”,立于唐高宗显庆六年,是唐高宗以后六帝一后来泰山建醮造像的记事碑。碑文中有武则天自己创造的12个文字,从中不难看出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才气和风骚。
在岱庙的前院东西两侧,分别立有两大巨碑,这就是“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和“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两碑东西对峙,高大雄伟。碑阴大字“万代瞻仰”、“五岳独宗”笔墨酣畅淋漓,气势豪放。
汉柏院内古柏苍郁,碑刻林立,现存石刻近百处,其中“第一山”、“登泰观海”、“簣为山”、“观海”等碑刻均为历代书法家的精湛之作。院东碑墙上的70多块刻石上,篆隶真草书体齐全,漫步碑墙就像浏览一部书法艺术的全书。
泰山中路是泰山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琳琅满目的石刻使登山游客增长了知识,凭添了乐趣。
红门宫,石坊叠立,碑碣如林。“天下奇观”、“第一山”、“登高必自”等石刻闪耀夺目。
红门宫东北溪涧中的“醉心石”是世界上罕见的远古地质景观,造型奇特的“桶状构造”吸引着中外学者前来探究,“醉心”二字十分巧妙的将此处令人心醉自然景观点化出来。
穿过万仙楼,登山沿途“渐入佳境”,“蔚然深秀”,路边的这块字谜石刻(风月)给游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作者别出心裁创意作品,把景区“风月无边”自然景色予以赞叹。
有着“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称誉的经石峪,“高山流水”,“梵呗清音”,两千多平方米的“暴经石”上沉睡着《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经石峪金刚经石刻,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石刻之一,石坪上原有经文2799个字,字大50厘米,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游人践踏,已经残没过半,现在仅存经文41行,1100多个字。
经石峪摩崖石刻,笔法跳跃,点画峻厚,骨力遒劲,笔锋犀利,以隶为主,富于变化,有的急如猛浪狂奔,有的缓似流水潺潺,曲直顿挫之中,流露出一种民族音乐的旋律美。书法家毫无拘束地把真草隶篆各体风格精华融入其中,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书法宝典巨作。
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
只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