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土楼(上)
南靖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梅林镇、奎洋镇这三个与闽西相邻的客家人聚居较多的山区乡镇
。其中,南靖土楼分布最多的是书洋镇,书洋镇共有古土楼92座,占南靖县古土楼41%。
南靖土楼,是中国民居建筑的重要代表,亦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山村民居建筑之一。南靖土楼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半月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凸字形等。南靖土楼在传承和创新传统生土建筑工艺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聚族而居文化传统的见证。南靖土楼作为典型的客家建筑,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2008年7月6日,南靖土楼中的两群两楼(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怀远楼、和贵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土楼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巧妙地采用了山区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节约环保、坚固耐用、防御性强,较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南靖土楼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了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南靖土楼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具有突出的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在楼址选择上,充分考虑地质、水文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在材料选用上,强调就地取材、循环使用性,采用当地丰富的土、木、石;在结构手法上,以生土夯筑外墙与楼内木构架建造同步结合进行,讲究建筑的牢固性和居住的舒适性;在整体布局上,注重体现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礼教与家族平等和谐的秩序,并满足聚族而居于一楼的使用功能要求。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上阪村田螺坑自然村,距县城60千米,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半坡上,是黄姓客家人的小聚落。田螺坑土楼群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它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及椭圆的文昌楼五座土楼组成。田螺坑土楼群一方四圆的土楼在建造时参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进行建造,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田螺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