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之上梵净山(上)
梵净山,武陵山脉主峰,海拔2572米,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总面积为775.14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距今约14亿年。梵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保存了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
,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100多种,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栖息地。
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梵净山佛教开创于唐,鼎兴在明。明万历所立《敇赐碑》将梵净佛山誉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天下众名岳之宗”。
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距今约14亿年。梵净山地块主体变质岩于10亿年前梵净——武陵运动形成,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喀斯特逐步被剥蚀,变质岩出露,形成穹窿状变自然孤岛和放射性河流,新构造运动彻底使梵净山巍巍屹立于周边喀斯特地区,成为被喀斯特低山丘陵包围的变质岩穹隆状孤岛,且至今仍在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其核心地区于四周、山上和山下的地貌景观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梵净山地区地层主要由中新元古界梵净山群、青白口系板溪群两套火山—沉积岩系地层组成,其间被角度不整合面分开。梵净山是典型穹隆状山地生态系统,形成了壮观的亚高山山体和丘陵地貌。梵净山地处于中亚热带中部和云贵高原与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山体高差达2000米。梵净山区的主体部分受第三纪风化条件和水热作用及第四纪冰期霜冻风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侵蚀—构造地貌类型,如独特的峡谷和嶂谷地貌以及雪蚀洼地等古气候地貌;在外围地区则分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流水地貌,表现在地表、地下的喀斯特形态如溶斗、竖井、盲谷、洼地、岩溶泉、暗河等;提名地对新构造运动的地貌具有如下独特特征,同步同层状裂点发育,“峡谷套嶂谷”地貌独特、河谷纵剖面坡降差异明显、反映河谷地貌发育的地形比率不同、山上山下河流阶地迥异、变形的夷平面组合明显等等。
梵净山具有较鲜明的植被垂直带谱:海拔13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300—19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900—2100米是落叶阔叶林带;海拔2100—2200米是苔藓矮林带;海拔2200—2350米是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350—2572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
原始洪荒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其标志性景点有:红云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龙池、凤凰山等。
一天的时间,我们在梵净山游走,幸运碰上好天气,登上红云金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