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铁柱庙
南诏铁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
,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
铁柱庙因“南诏铁柱”而得名,全院坐西朝东,离城约5公里。全院总占地面积约5800平方米。有前、中、后三院,形成七殿五厢、一山门、一照壁一砚池及三拱石桥的格局。
“文革时期”因破“四旧”,铁柱庙也和其他庙宇一样经历了严重的破坏,庙宇及庙内古扁联及塑像完全被毁,门窗被砸,所幸的是“南诏铁柱”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P1
大门

↓P7 这也有棵大榕树,不过不是那棵古榕

↓P8

↓P9

↓P10

↓P11

康熙古榕:中院内这棵树是一棵榕树,我们当地人叫“缅树”,建庙时栽上缅树,以示“免灾、免难”。此树经专业部门鉴定已有340多年的树龄。相当于清康熙年间栽下的,所以也叫康熙古榕。
↓P12 古榕
铁柱:“南诏铁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弥渡先民留存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我国唐南诏时期唯一留存下来的古铁柱实物。此柱高3.3米,直径0.33米,重2069公斤,柱顶呈三莲瓣县,在丫口之间,各安有一木雕凤头,现为金色龙头,上覆铁锅一口,这与古代祭祀铁柱时金镂鸟落于柱顶的传说有关,铁锅表示上天,顶天立地,永镇山川之意。“南诏铁柱”曾经历数次地震,无数房屋倒塌,而“南诏铁柱”岿然不动,不歪斜,无锈蚀。自古以来,弥渡及周边地区民众认为它是一颗神柱,是本地区的“定海神针”。柱体中段有直列阳文楷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二十二字,“建极”为南诏十一代国王蒙世隆的年号,相当于唐代咸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872年建立,故也称为“唐标铁柱”,“唐”即唐代,“标”即建立,竖立之意。至今已有1138年的历史了。是研究南诏时期历史、宗教、文化和冶铸技术的宝贵实物资料。南诏铁柱的建立,是滇西地区早期的山地民族对树崇拜的延续和发展,它融合了民族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天崇拜于一体。直到现在,弥渡西山的彝族同胞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都要到铁柱庙祭祀铁柱老祖,以求的来年的人畜平安、荞麦丰收,以求庇护,同时向“铁柱老祖”领歌之后,全民族一年内才能顺顺当当地进行打歌活动。
↓P23
南诏铁柱庙位于弥渡县城6公里处,门票5元。因为庙宇多为重建,只有南诏铁柱和康熙古榕为老物,因此专门前往不划算。不过如果经过弥渡县城,到可以绕点小路去看看。来回也就二十公里不到,一个多小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