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地铁逛呈贡
昆明地铁通车后,一直没去坐。因为说是一、二号线通车,实际上只是一条从南到北的线路,和我平时的运动轨迹不太符合。周六,女儿也考完试在家了,于是,拉上她,坐地铁去呈贡逛逛去。
斗南花市下车,有直接到交易市场的公交。可能我们去晚了吧(十点左右),鲜花交易大厅已经没有多少卖花的,于是再公交到了呈贡县城,找找之前那本《昆明名人旧居》里的老房子。唉,我是不是有点执着?不过来一趟,总得找点地方逛逛吧吧?
计划是先到县城旁的大古城,找魁阁。不过路上居然就见到费孝通旧居。不过还是之前那些老房子破败的样子
不远就找到了大古城魁阁。大古城魁阁是以本村人赵凤兆出任陕西褒城县知事时带回的图纸,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成。阁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砖木结构,高10.5米,基座边长9.5米。魁阁高大雄伟,登高远眺,田野胜景一览无遗。大古城汉时为呈贡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大理国段思平执政时,命岳侯高智升遣土官伽宗在此筑土城,故旧称伽宗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呈贡县于此。今呈贡县城明初迁至今址。
魁阁如今是魁阁休闲公园,也是古城社区办事处所在地
下一站,三台山公园下的冰心默庐。这个在那本老房子里有介绍,说:默庐是冰心一生中最为留念的居所之一。
抗战爆发,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应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邀,受聘于云南大学,担任云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因此,冰心一家来到昆明。1938年9月,冰心一家初到昆明时,住在螺峰街的一所临街小屋里。敌机轰炸期间,由于陈达带领的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设在呈贡文庙(这次也去了,结果文庙要逢初一、十五才开放,真成庙了),吴文藻也将他开创并由他的学生费孝通主持的云南大学和北京燕大合作的实地调查工作站设立在距离昆明东南20公里的呈贡魁阁,于是,冰心一家也就搬到了呈贡。
冰心一家所在的是呈贡华氏家族为看守墓冢修建的一所楼院。当时,这所楼院已经闲置,而且环境清幽。这所楼院原名为华氏墓庐,冰心以诗人的情怀,取其谐音,为它取名为:默庐。这是一所普通的三间两耳合院式建筑,土木结构,硬山顶。其正房举架较高,两层,外带走廊。耳房只有一层,但进深较长,显得很宽敞。
默庐位于呈贡县武装部院内,看外观,修缮过,通过门缝看,里面应该也有一些展品。据门卫说,确实有人看守,门上也有开放时间,但据他观察,基本不会开放。平时中午,看守人会来拿吃饭的碗筷,碰上的话可以进去看,但我们去时是周六,等了一会,门卫说,你们别等了,今天双休,估计不会来了。唉,又是只能外观。





这个石碾是当时二战期间,修建呈贡机场的遗物,也算文物啦
最后一个,张天虚故居。
滇池畔西山上清翠的松林中,安葬着两位生命同样短暂,同样英名不朽的年轻人,一位是大家熟知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一位便是青年文艺工作者张天虚。郭沫若为他们两人都撰写了墓志铭。在张天虚的墓志铭中,郭沫若写到:
西南二士,聂耳天虚,金碧增辉,滇海不孤。义军有曲,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示壮图。
铁轮有书,说的是张天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创作的长篇小说《铁轮》。张天虚故居位于呈贡县龙街镇龙街中段东侧,是一所坐东向西的临街宅院。该宅院约建于1890年前后,占地面积192平方米,为土木结构两层民居建筑,属于昆明地区常见的三间四耳的一颗印式的建筑。
张天虚故居经过修缮,现作为展览馆,展出张天虚在各个时期参加革命活动的图片和他的文学创作。
故居旁边有一民居,虽旧,但很有感觉
这个是龙街清真寺,看样子也是老建筑,可惜也是大门紧闭

找寻完,去吃呈贡街上有名的老两口豌豆粉,回家。哪天有时间有兴趣了,又碰上初一十五,再去看看呈贡文庙。爬爬三台山公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