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云南美食--过桥米线
在云南,米线是各族人民喜爱的风味小吃,真可谓风靡全省,遍及城乡。米线系选用优质大米通过发酵、磨浆、澄滤、蒸粉、挤压等工序而成线状,再放入凉水中浸渍漂洗后即可烹制食用。米线细长、洁白、柔韧,加料烹调,凉热皆宜,均极可口。说起米线,云南人大多爱吃,爱吃到外地人不可理喻的程度。几天不吃,就想。去尼泊尔十天,回来那天,问大家想吃什么,不少人的回答是:小锅米线。唉~~
米线的做法很多,豆花米线、凉米线、小锅米线、卤米线、炒米线、土鸡米线、凉鸡米线、稀豆粉米线、臭豆腐米线等等。以后我慢慢拍到再介绍给大家。今天介绍的是外地人更熟悉的一种,过桥米线。
关于过桥米线,网络上先摘一个传说:
过桥米线源于滇南蒙自县。
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还有一种说法是:传说蒙自县城的南湖旧的风景优美,常有文墨客攻书读诗于此。有位杨秀才,经常去湖心亭内攻读,其妻每饭菜送往该处。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其妻焦虑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鸡杀了,用砂锅炖熟,给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时,看见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动,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书。只好将饭菜取回重热,当她拿砂锅时却发现还烫乎乎的,揭开盖子,原来汤表面覆盖着一层鸡油、加之陶土器皿传热不侍,把热量封存在汤内。以后其妻就用此法保温,另将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趁热给丈夫食用。后来不少都仿效她的这种创新烹制,烹调出来的米线确实鲜美可口,由于杨秀才从家到湖心亭要经过一座小桥,大家就把这种吃法称之"过桥米线"。
经过历代滇味厨师不断改进创新,"过桥米线"声誉日著,享誉海内外,成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过桥米线的做法
原 料:
鸡胸脯、猪肚头、猪腰子、乌鱼肉、水发鱿鱼、油发鱼肚、火腿、香菜、葱头、鹌鹑蛋、净鸡块各20克,水发豆皮、白菜心、碗豆尖、葱、豆芽菜、蘑菇各50克,米线200克。
制法:
1.把肉料分别切薄片,有味的焯水后漂凉装盘;
2.其余各料另锅焯水,漂凉后切段装盘;
3.香菜、葱切碎和油辣椒及烫过的米线一同上桌;
4.鸡油烧至7成热时装入碗中,倒入烧开的清汤,加调料上桌;
5.食时先将肉片烫至白色,下绿菜稍烫,再下米线,撒少许葱花、香菜即成 。
以上是网络上介绍的做法。记得家里也做过一次(家里做太麻烦,经常都是外面吃)。汤要鸡和火腿骨一起煮(所以正宗的过桥米线一定不是清真的),盛汤前,大碗要先在开水里烫过,这样才能维持汤的温度,保证生的肉片和鱼片完全能被烫熟。
从前最爱去宝善街的老福华园吃过桥米线,那汤,真是原汁原味。现在的汤,味精的味道太重了。不过隔一段时间还是爱去。外地人熟悉的江氏兄弟桥乡园的过桥米线,自己认为一般。现在要吃好吃点的过桥米线,还是要去蒙自、建水啦。
照片是春节去蒙自是拍的。因为过节的关系,吃的人多,汤都清了,没有平时那么好吃。不过也凑合了。蒙自、建水等地的过桥米线一般会多草芽和豆黄。昆明的基本就是鹌鹑蛋、肉片、鱼片、鸡肉、火腿,和配的不同的素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