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2012-10-11 22:22:56)
标签:

诺邓

古村庄

未改名

杂谈

分类: 走遍云南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今天是出行的第二天。
     本来也是计划早早出发,去看太阳照在诺邓村呢。结果,一早,就碰上了一起闹心事。
    偶们的是一大客车,头天停进云龙宾馆时,保安指挥着停的地方。早上,却发现宾馆大门旁停了一小车,我们的车怎么都出不去。问保安和总台的服务员,却互相推诿。都赖是晚班人的责任。没法,只好让他们查住宿人员,挨个打电话。谁知道打了半天电话,来了个人,一看,还说,我的不是那个车,我的是后面这个。晕死。
     眼看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大家都着急起来,让总台直接打交警队查(是个本地牌照的车),查了后说是个xxx人(偶就不说了吧),结果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保安根本不打算电话请人来开车,而是开始拆保安室的雨棚--因为我们师傅说出去主要是会刮到雨棚,我再次晕倒。不至于让来开个车都不敢吧?那车确实挡道了啊~~
    正拆雨棚呢,车主不知怎么来了,也罢,大过节的,开走,我们也出发吧。

     车顺公路走了几公里,到了桥边,问题又来了,我们的大车没法过桥,我们得走上诺邓去(小车是可以直接开到诺邓村下的)。看来今天真是运气不好。也幸好今天天气不好,要不看着太阳一点点移到村子上,人会崩溃的。
    走吧,路不错,两边风景不错,其实走走也蛮好。
            P1 就是这个桥,限宽限高,大车过不了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2 到处有喇叭花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3其实,这样的路走着很舒服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4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5 旁边的山体,是不是造山运动的痕迹?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6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7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8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9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0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1 可以看见村子了,不过还得走一段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2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3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4 这个蓝色太漂亮了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5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6 到处都是电线,木法,中国特色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7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8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19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20 诺邓村全貌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21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22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23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24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25 一回头,旁边的树干上,全是木耳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26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P27 看完了全景,准备下山,进村逛去
国庆六天乐--走进诺邓

     诺邓介绍:诺邓村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诺井就是盐井。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宁、大姚、云龙已产盐。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唐初,云龙属姚州都督府尹州,据方国瑜教授《云南郡县两千年》书中记载,尹州即云龙境,下领盐泉等五地。《新纂云南通志》曾考证汉代的云龙盐井即今之诺邓井。唐天宝年间,南诏政权攻占姚州都督府所有领地以后设置宁北节度,公元791年,改宁北节度为剑川节度,领有宁北、沙追、讳溺、若耶、浪穹、细诺邓等地。樊绰《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按方国瑜先生注,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蛮书》成书于公元863年,可知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也已经有1144年的历史了,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有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所谓五井即指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顺荡井。公元1393年,又在诺邓设上五井巡检司。提举由中央政府委派,如现今诺邓村黄姓先祖,乃从内地提举五井而子孙落籍于兹,明代李元阳曾为诺邓黄氏族人撰碑,记载公元1466年,福建人黄孟通任五井提举,任职9年后因所辖顺荡井盐课任务未能完成,遂留其子孙在诺邓补征盐课,自己告老回归福建。后来提举司衙门逐步演变成诺邓村的黄家宅子,衙门旧址也在清代乾隆年间改造成了黄氏族人的科举题名坊
   
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雍正《云龙州志》记:诺邓、顺荡()味更咸,不必洗灶,而遂能成沙。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带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食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其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物尽其美,货畅其流。村中集市每月四次,逢初一、十五赶大街,初八、二十三为赶小街,街道都因山就势,虽然路面不宽,但北向山坡一面开的店铺也有二三十家。因诺邓地处山谷,几面山坡上到处构建着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风格各异的民居,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村巷村道都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全村总共有多少级台阶。诺邓村的民居建筑及庙宇建筑都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
    
诺邓村民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自元、明以来,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陆续有移民或因经商或因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从各家族谱分析,最先到诺邓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为火葬,经过几代人同原居住民融汇,他们既保持着内地的传统习俗,也同当地的主体民族——白族结合为一个新的群体。因此,清代至今,诺邓村民已全部成为白族居民,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和白族风俗特征。如在宗教信仰上,白族的本主崇拜在诺邓村还是十分有影响的。诺邓的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将领王骥,称为三崇本主。除了本主信仰,诺邓村三教一体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尤其是在宗教活动和庙宇建筑上,道教的特点更为突出。诺邓村庙宇建筑在康乾时期堪为鼎盛,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棂星门、文庙、武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而村里旧时举行的祭祖、迎神赛会、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儒道两门特色,比如洞经音乐演奏等等,更是道教活动的基本形式。
    
诺邓村于20021月获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58月列为云南省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当年9月被评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2007531日,诺邓村被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年11月又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