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诺邓介绍:诺邓村过去一般称为“诺邓井”或“诺井”,“井”就是盐井。根据云南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秦汉时期就已产生,公元前110年,今安宁、大姚、云龙已产盐。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云龙为比苏县,古白语中“比苏”即“出盐地”的意思,汉朝设置比苏县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个地方产盐。唐初,云龙属姚州都督府尹州,据方国瑜教授《云南郡县两千年》书中记载,尹州即云龙境,下领“盐泉”等五地。《新纂云南通志》曾考证汉代的云龙盐井即今之诺邓井。唐天宝年间,南诏政权攻占姚州都督府所有领地以后设置宁北节度,公元791年,改宁北节度为剑川节度,领有宁北、沙追、讳溺、若耶、浪穹、细诺邓等地。樊绰《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按方国瑜先生注,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蛮书》成书于公元863年,可知“诺邓”村名见诸于史籍也已经有1144年的历史了,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诺邓”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有“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即在诺邓,所谓五井即指诺邓井、山井、师井、大井、顺荡井。公元1393年,又在诺邓设“上五井巡检司”。提举由中央政府委派,如现今诺邓村黄姓先祖,乃从内地提举五井而子孙落籍于兹,明代李元阳曾为诺邓黄氏族人撰碑,记载公元1466年,福建人黄孟通任五井提举,任职9年后因所辖顺荡井盐课任务未能完成,遂留其子孙在诺邓补征盐课,自己告老回归福建。后来提举司衙门逐步演变成诺邓村的“黄家宅子”,衙门旧址也在清代乾隆年间改造成了黄氏族人的科举“题名坊”。 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南诏时期“细诺邓井”的盐业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到明朝中后期,,五井提举司年上缴中央政府的盐课银达38000多两。雍正《云龙州志》记:“诺邓、顺荡(盐)味更咸,不必洗灶,而遂能成沙”。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保山、腾冲—带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食用“诺盐”。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嘉靖《大理府志》所列市肆中地位重要。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茶马古道”通兰坪、丽江、西藏。其时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物尽其美,货畅其流。村中集市每月“赶”四次,逢初一、十五“赶大街”,初八、二十三为“赶小街”,街道都因山就势,虽然路面不宽,但北向山坡一面开的店铺也有二三十家。因诺邓地处山谷,几面山坡上到处构建着层层叠叠、密密麻麻、风格各异的民居,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由于山势较陡,前后人家之间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楼上的后门即通后家的大院。村巷村道都是清一色的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全村总共有多少级台阶。诺邓村的民居建筑及庙宇建筑都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 诺邓村民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自元、明以来,南京、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山西等地陆续有移民或因经商或因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从各家族谱分析,最先到诺邓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为火葬,经过几代人同原居住民融汇,他们既保持着内地的传统习俗,也同当地的主体民族——白族结合为一个新的群体。因此,清代至今,诺邓村民已全部成为白族居民,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和白族风俗特征。如在宗教信仰上,白族的本主崇拜在诺邓村还是十分有影响的。诺邓的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将领王骥,称为“三崇本主”。除了“本主信仰”,诺邓村“三教一体”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尤其是在宗教活动和庙宇建筑上,道教的特点更为突出。诺邓村庙宇建筑在康乾时期堪为鼎盛,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棂星门、文庙、武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文昌宫、三崇庙、城隍庙、魁星阁、财神殿、关帝庙等20余处遗址,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而村里旧时举行的祭祖、迎神赛会、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儒道两门特色,比如洞经音乐演奏等等,更是道教活动的基本形式。 诺邓村于2002年1月获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5年8月列为“云南省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当年9月被评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2007年5月31日,诺邓村被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年11月又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