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云南美食--牛肝菌类
昆明人经常把牛肝菌和见手青一起说。其实见手青也叫红网牛肝菌、褐黄牛肝菌。对菌类,研究很少,不知道是不是就意味着它们其实真的是一类。牛肝菌主要有白、黄、黑牛肝菌,基本上每年雨季的5月--10月,就在松栎混交林中出现。特别是雨后又出太阳,它们就会大量生长。其中最香的是黑牛肝,但近年来,白牛肝的价格扶摇直上,据说是日本人研究发现,白牛肝能预防癌症,所以大量进口。以前白牛肝是最便宜的,因为炒吃的白牛肝带了点点酸味,口感不是很好。
而见手青呢,顾名思义,手摸到此菌的伞盖后方,就会变成紫青色。常见的也是有红见手、黄见手。见手青本身有毒性,而且毒性不小,如果烹饪方法不当,则会中毒。而且是神经毒素,据说中毒的表现就是见小人人,其实应该就是神经受损后出现的幻觉;另有昏睡不醒、感觉到头很重,眼睛涩难耐,昏昏欲睡。每年云南都有吃菌中毒死亡的,主要就是吃见手青。但云南人还是无所畏惧得每年吃下不少~~
不过只要烹饪得当,牛肝菌、见手青又是难得的美味食品,而且完全是野生无污染啊。
至于牛肝菌和见手青的吃法,最常见的就是炒吃了。青辣椒(一定要皱壳辣子)和大蒜是少不了的,另外要多放油,不停翻炒,不能粘锅变糊,也不能因为翻炒不匀有不熟的,那些都是中毒的诱因。外面饭店炒,多数先焯一下,再炒,但那样子没有直接炒熟的香。不过那样中毒的几率就小了很多。
还有一种吃法就是炸菌油了,多放油,菌放下去,炸到水分刚刚完,但菌又没有干的时候,放凉收藏,那时可以吃上一年的。以前菜少的时候,吃面条放点,那个香味在舌尖回荡的感觉,我现在都还能回忆起来。当然现在物质丰富,可能对菌油的美味就不那么敏感点啦。
今年天气不好,该下雨的时候干,后期才雨水稍多,所以昆明菌并不太多。也就炒吃了几次,菌油呢,就没能炸了。
这次买回来的就是有牛肝菌和见手青





切完很明显了吧,牛肝菌还是黄色的,见手青粘了刀就变成青紫色了




那天家里炒的没留影,刚好有次在外面吃饭,还拍了一张。这是在通海一家饭店拍的,它家的炒法是传统的直接炒,炒得不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