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号,千年前的船
我们玩水的银滩旁,就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以“南海1号”宋代古沉船保护、开发与研究为主题,展示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为特色的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性博物馆。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与广州救捞局在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搜寻一艘东印度公司沉船时,以外在距阳江海陵岛20多海里处,打捞上金银器、锡器、瓷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经鉴定,这是一艘宋元时期的沉船,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文物局将之定名为“南海1号”。南海1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残长30.4米,宽9.8米,船身残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是中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船体最大、船载文物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宋代远洋商船。沉寂海底已经800多年了。
自南海1号被发现后,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便开始对南海1号进行了多次探摸,不断丰富了有关沉船的信息。
1989年,中方与日方成立“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南海1号进行探摸。确认了南海1号沉船的基本位置。2000年,水下考古队员张威、张松一行参加了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水下考古调查,结识香港中古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会长陈来发先生。后在陈来发先生的帮助下促成了2001对南海1号的再次考古调查。这次调查,成功完成了对南海1号的精确定位。
为永久性地保护沉船及出水文物,2002年,水下考古专家创造性的提出了整体打捞的思路。
2007年5月,南天龙号起吊船将重达530吨的特制沉井缓缓吊起下放,整体罩住南海1号,采用静压水泥块将沉井下压至淤泥下十二米处,并进行沉船周边抽泥排淤作业。8月-11月,36根底梁全部成功穿过沉井。
2007年12月21日,南海1号正式起吊。22日,包裹着南海1号的沉箱被华天龙号顺利起吊到半潜驳船上。26日,驶达水晶宫岸边。28日,利用气囊,南海1号顺利入驻水晶宫。
2009年8月到9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对南海1号进行首次室内试发掘。发掘表明,沉船上方覆盖着厚达1米左右的淤泥,考古人员先清理表面的淤泥,同时采用气举式抽泥方法抽泥,对淤泥进行筛选清理,以免遗失细小的文物。在4个探方内向古船甲板下挖了40厘米左右,取走船舱最表层的少量文物。根据发掘的情况分析,在船体的表层下面,有大量的瓷器整齐地叠放在船舱内。此次发掘裸露出小部分沉船左右船舷及上甲板,发现木质厚而坚硬,基本上没有出现腐烂迹象。
本次试掘一共出水了200多件文物,主要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浙江龙泉窑的瓷器。
↓P1 序厅,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大瓷盘,里面是展览的前言
↓P2
↓P3
↓P4
↓P5
↓P6
↓P7
↓P8 这就是保存沉船的水晶宫
↓P9
↓P10 景德镇窑 宋青白釉印花盒
↓P11 附件 德化窑 宋青白釉印花瓶
↓P12
↓P13
↓P14
↓P15 福建 德化窑 宋青白釉印花双系瓶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在水底沉寂800多年,很多瓷器都变成这样了
↓P25
从展馆的二楼看出来,就是我们玩了两个半天的沙滩
今天周末,回家看老爸老妈去了。祝各位朋友们周末愉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