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游南方——福建长汀(上)

标签:
福建长汀 |
分类: 旅游类 |
12月22日。昨晚问小简如何去长汀,是往上走龙岩还是往回走漳州,他回答走龙岩是顺道。上午他送我们到他家屋后的小路上,等候去龙岩的乡村巴士。原来一直担心巴士会不准时,怕错过。对此,小简告知,不必担心,巴士一直非常准时。果不其然,时间快到八点,一辆小巴慢慢开了过来。告别了小简,我们上车继续我们的游程。

清晨的浓雾
福建的龙岩和汀州等地是从小时候背诵的毛主席诗词“宁化清流归化”、“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等词句里知道的。到了这附近就要去那里看看。车上乘客不多,只我们仨是游客。小车很破旧,开起来不知道哪里声音既不正常还挺响,好像是刹车片在摩擦的声音。清晨,山里雾蒙蒙的,一直没有散去,路也很窄,虽然如此,小巴却用了进行曲的速度,开得飞快。





约莫半小时后,太阳驱散了浓雾,远山上出现了湛蓝的天空。车窗外香蕉林、圆形的方形的土楼和正在建设的高架桥不断出现,到了一个热闹的看起来比较大的城镇,那里是有二百多座土楼的适中镇。小巴在这里停的时间有点长,教授下去问龙岩去长汀客运车的情况。车上一个热心的妹子说她也是去长汀,已经约好了拼车,可以带我们一起走。下一程有了着落,原本对前路没有把握的教授也就放心了。
车到龙岩,我们和那个妹子在路边等她约好的车。不多会车就来了,那是辆七人座的车,车主是个小个子年轻人,非常活络。车上中排已经坐了两个乘客,妹子坐到司机旁边,我们仨坐在最后那排,好在路程不长,中午就到了长汀。


长汀是个小城,是客家人的起源地和聚集地,有“客家首府,大美长汀”的美誉。到了长汀才感觉到南方的温暖,暖到只能脱下外套。我们拖着行李去找原先看中的民宿,它在城里。远远地就看见汀州古城楼“三元阁”,周围是一溜小吃店,我们在一家打着药材“黄精”招牌的小店里落座,每人点了一碗用黄精做成的黄黄细细的米粉条,外加一盅炖品,味道很清淡,吃得很舒服。




从小店出来,我们进城,城里就是几排低矮商铺的老街,街上有福建人传统的屋子“厝”,只是还有人住着,不方便进去看看。我们原先看中的那家民宿即便没有客人,也不愿放低身价,我们又去另一家有着精致门面的小院,在里面上上下下地几乎每个房间都看过,还大声地问过,就是找不到主人。穿过老街,走到大路上,在那里找了一家宾馆。

宾馆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层高很高,客房是单边的,从敞亮的走廊窗户看下去是一个学校的大操场。房间好大,从高大的窗户里射进来的光线很温馨。窗外,天空里的白云像是朵朵活动的棉花。稍事休整,我们出门去城里几个景点走走。



回到老街上,从那个始建于南宋宝佑年间现在复建的卧龙书院门口走过。出了城门,去对面马路边的“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汀州试院)。





汀州试院始建于宋代,是当时的禁军属地,元代时为汀州卫署,明清两代辟为试院。是古代汀州作为闽西八县文化中心的代表性建筑。规整的布局,宽敞的庭院里有两棵高大的唐柏,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院内布置有1932年3月18日在这里召开的工农兵代表大会会场,还有龙山书院,朱子祠等建筑。相传清代大学者纪晓岚曾经在这里住过。1935年5月,瞿秋白曾被关押在这里。



走到大门口看见一对风雨剥蚀过的石狮子甚是奇怪,身材和支起的前腿瘦削,腹部紧缩,脊背上一棱棱地像是人类的肋骨清晰可见,然高昂起的头和大张着的嘴却是精神抖擞,令人望而生畏。只是看了它的四周,却没有年份的介绍,应该是个古物。


问了试院的门卫老先生,如何去店头街,看我们是外地人,老人硬是操着夹生的普通话告诉了我们。他已经很努力,但我们听了还是似懂非懂。谢过老人,我们沿着大街往前走,经过始建于宋绍兴三年的孔(文)庙,经过了大红石雕门楼(类似牌坊),牌匾上写着“司元承化”的“乡贤祠”(此建筑原属于文庙),来到城北卧龙山脚下的福音医院。
福音医院是1904年由英国人创办,1908年落成的教会医院,命名为:亚盛顿医院。1925年,五卅运动后,由傅连璋主持院务。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经过长汀,医院热情地接收了300多位伤员,它是第一个为红军服务的医院。1932年,毛主席曾在这里养病。次年,福音医院搬去瑞金,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傅连璋为院长。





说是山脚,地势还是有点高度,顶着热辣的太阳,我们缓缓上坡。坡旁石头栏杆围起的一口方形古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几个走近前去看个究竟。井旁的石碑上刻着它的故事,毛主席在这里休养的时候用的水就是来自这口井,当初这口井的水质很差,他请人清理了井底的淤泥和井壁的青苔,水又变得清澈透明,直至今日,井水依然如此。
继续往上,就是两层楼的福音医院旧址。现在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门前一块大石头上写了它的历史。进门去兜了一圈看房间里面的陈设很简陋,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