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之行——皖南川藏线(下)

标签:
徽州 |
分类: 旅游类 |
去坡山村沿途景色
坡山人家老板娘做的菜(四人份)
坡山晨雾
坡山的夜晚
和上图同景
如画的老屋
背后是我们住的民宿
迎接晨曦
上山顶观景台
从山顶往下看
山村点点
茶树
粉紫色的花也是茶
美丽山村
古桥
记忆中的徽州就是如此昌溪
昌溪大桥
徽州我的最爱
宁静的小镇
新鲜上好的猪肉和塑料袋里大块的猪油
阳产土楼
鳞次栉比的土楼直击你的眼球
奇形怪状的屋子
调皮的二宝
我和巧
上面的土楼塌了,下面是养牲口的石屋
村里人口流失严重
不大雅观
回“家”
渔梁坝到了
溢流坝
前两月,二宝去过目前网红打卡地的“坡山村”,觉得风景不错。那个老板娘很会做菜,现在他带我们去那里。坡山村的民宿是农家乐形式,包吃包住按天算。没曾想,小燕子电话打过去,因为是周六,老板娘家里已经满员。她给我们介绍了另一家去住,说是从她家过去只几分钟车程,从停车场走过去也就几分钟。我们也没其他办法,只能如此。
坡山村隶属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是典型的歙南山村。我们一路经过旌德、凫山、俞村、胡乐等地,穿越梅岭、丛山关、月山、佛岭等长短隧道到达歙县。继续向前,经过七贤、霞坑、苏村、三阳,天黑以后,终于到达坡山村。此行耗时将近四个小时,其间我们曾停车在夕阳西下时金色的农田里取景留影。
这一路翻山越岭,好不容易到了老板娘家里,她叫我们先去住地放下行李,再过来吃饭。她让老板开着拖斗车领我们去。没想到那个老板上陡坡下陡坡,七转八拐地把个拖斗车开得是不亦快乎。好在他还经常回过头来看看,停下来等等我们。天又黑,路又不熟,而那个拖斗车还在不停地快乐向前冲。总算到了一个停车场,周围没有一个人影,只有天上的星星亮闪闪。
我们下车拿着行李跟着来接我们的房东男主人,下台阶拐几个弯,终于到了我们的住宿地。穿得山青水绿的男主人告诉我们,他家的楼是才盖的,自家的老屋就在旁边,我们是他家第一批客人。果不其然,房间里除了床,只靠墙放着一条窄窄的长板凳,上面还遮盖着报纸(估计是为了我们来特地盖上的)。床上用品和窗帘都簇新,晚上盖着有股子颜料的味道。
无奈就一晚上,将就着住吧。放下行李,坐上老板的拖斗车去他家吃晚饭。下那个陡坡时,吓得我站了起来。老板家客人不少,张张桌上都坐满了人。老板娘给我们安排在她家自己人吃饭的房间里,很快就上了:青菜、冬瓜、南瓜、玉米粒、粉丝和红烧带鱼,这是我们四个人的菜量。饭后我们自己走回去,一路上看见山上的民宿灯火闪亮,很是热闹。
回到民宿,一切都还好,只是房间里大小虫子不少,尽量不开房门。楼下新来一群游客,声音好大,吵得很晚。突然隔壁传出声音:同志们,早点休息吧。楼下问:你是谁?答说:我也是游客。楼下这才进屋聊去了。我听出那个声音是二宝,他做了一件大好事,我们才得以安静地睡觉。
11月8日。清早六点多就醒了,赶紧打开房门去楼上平台看坡山村最美的景观:清晨的云雾。远山背后的天光已是玫瑰红,贴着山脚蜿蜒向前的民居上面渐渐升起一团团白色的浓雾。
怕上午就要下山,我约了巧先往下去看那些老宅。一座老宅的侧面门楣上写着“人民公社好”的字样,我们沿着围墙绕到它的正面,这可是幢不小的屋子,只是被周围搭建的乱七八糟的屋棚遮蔽了它的脸面。方形的小窗口下挂着的一条条锈色痕迹说明这屋已经好久没人居住了。走上楼梯再回头看它,人字形的屋顶下,白色的墙壁上高低错落带着窗楣的小窗口好像是画家笔下的产物。
我和巧在那些徽派建筑里面取足了景,回屋看小燕和二宝都不见了踪影。房东说他们上山顶观景台去看日出了。我和巧赶紧往山上去,走了一段上坡路,腿好酸哦。看见山顶那座凉亭,前面是片片茶园和高高的盛开的白菊花,就是找不到上山顶的路。我俩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看见不一样的风景,怕太阳升得太高,我俩直接从茶树从中攀上了山顶。那时太阳已经老高,远处的山、近处的大树、山下的小河、对面山上的民居全都沐浴在了金色的阳光里,风景这边独好。下山时我们差点又迷了路,还好巧比我认路,还是从茶树从里下来,总算回到了我们的住处。
昨天接我们的房东男主人不在家,问了才知道,他在镇上的中药店工作,昨晚是特地回家接我们的。和女主人告别,我们去老板娘家吃早饭。老板娘家是“坡山人家”,她名叫王丽,很能干,墙上挂着她在采茶的大幅彩色照片,那是一位上海来的游客为她拍的。村里人多姓方,老板叫方玉林,他家除了开民宿加饭店,还有十几亩山林茶园。是个有钱人家。
坡山人家前面是一个观景大平台,平台边缘用木条搭了木架,上面种了些明黄橙色的菊花和紫红的鸡冠花和一些色彩鲜艳的小花,旁边摆放着些南瓜。喜欢摄影的人一定能拍出些漂亮的小品来。坡山村有10个村民组,都散落在周围的大山里,站在这里可以看见对面其他村里的民居。和正在忙活的老板娘告别,方老板送我们上车,问清了以后坐火车如何来这里后,和他挥手告别。
我们下山,途径苏村基督教堂、崇村、霞坑、石潭,在昌溪停车观景,购物。先前在路边一座古朴的桥边短暂停留,古桥桥面两端带有小小的坡度,中间三个大孔,两边两个小孔(应该是水大时用来排水的)。昌溪镇上的那座桥比较新颖,那天无风水平如镜,两岸白色的民居和桥在水中的倒影很静很美。街上没什么人,二宝和小燕子在小店里买了新鲜的猪肉和蔬菜。
半小时后,我们到了隶属于深度镇的阳产土楼群。阳产古村落始于宋朝,多郑姓。路上车好多,我们被拦住了去路,说是先交停车费,才能去上面的停车场。二宝来过,说车停在这里的话,上去还要走好几里上山路。好在他活络,交完停车费后,就被放行了。我们继续上山,到了游客中心停车场,把车停下。景区无需买票,但山高路窄,必须要坐他们的小巴上去。除了司机,小巴限坐六人。我们买票乘景区的车上山去村里。
山路不但陡还弯道多,司机把车开得飞快,有个急转弯,我们差点被甩得屁股离开座椅。很快车就到了村口停车场。那里有几个皮肤黝黑上了年纪的老人,问是否要导游。后来知道,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只留下这些老人,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他们就操着听起来有点困难的普通话充当起了导游。
跟着不断上来的游客,我们进村去。阳产土楼是沿着山势建造的,和篁岭差不多,有层次感。和我们熟悉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不一样,这里的屋子大多是坡顶、黄色的土墙、有宽有窄、有三角形的有长方形的,形式多样。众多的土楼中间还有一家小学。屋子和屋子中间用青石板阶梯和小路连接。大多数房屋大门上锁,没人居住,门前的对联已经毁坏,窗户没有玻璃。土墙上挂着些红灯笼和成串的玉米和辣椒。
无论在哪个角度看,土楼群都非常壮观。二宝前两月刚来过,他带着我们在村里土楼中穿梭而行,我们三个女的就是拿着手机不断地取景拍照。我们被带到两幢并排的徽派建筑前,那是一对兄弟的老屋,上面打了些长长的铁钉,墙上写着:注意危房。我们围着村子走了一大圈,在那里逗留了一个半小时。然后坐他们的小巴下山去游客中心停车场。
我们继续前行,去始建于唐朝,明代重建的渔梁坝。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最大的水利工程。以前几次来徽州都没有去过,那是一座溢流式大坝,用大的花岗岩条石组成。我们在坝上往前看:中间是终年流淌清澈的练江,右面是渔梁老街,左面是背靠山峦低矮的村落,真一幅山水长卷。离开水边我们去老街上闲逛。承继了先辈“徽商”的传统,街上当地卖土特产的阿姨和善可亲。
我们此次的川藏线游程暂告段落,二宝开足马力,向家的方向——芜湖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