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习作 |
思维导图在语文中运用
选择沉默
记得在高中时,从一个理科生转成文科生,不喜欢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对我来说学习政治是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于是用一种梳理的方法来学习政治,果然脉络清晰了。
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是在2015年,当时去听全脑班老师示范课,讲的是《桂林山水》一课,一个思维导图就把课文呈现在黑板上,山水、修辞手法都呈现出来,方便了孩子们的记忆。原本语文也可以用这样一种方式,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呈现,让孩子更明确的更简单的了解课文。
思维导图意在帮助我们正确用脑,把所有能想到的全部归结在一起。比如说一个读书计划,一个家庭旅行计划,或者一个暑假计划,都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呈现。我个人认为思维导图有以下几个好处:
1、便于补充
无论什么主题,只要你能想到的都可以随时补充到思维导图上去,避免了列表的凌乱。
2、便于创新
思维导图的分解,让人下意识的去思考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有助于帮助我们想起遗忘的和新的主意,有利于激发思维。
3、便于识记
思维导图是以画来代字,五颜六色的图画与文字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人的视觉,自然就有利于记忆与回想。
4、便于沟通
很多人也许他善于写,但他不善于说,根据思维导图就可以用语言说出来了,节省了写的时间。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让对方直接理解自己想法,节省了解释的时间。
如果在一个清晰的脉络中填充上好词、好句,再加上真情实感,那一定就是一篇好文章。题目就是题眼,最能体现文章主旨。通过题目来理清脉络。以《可贵的沉默》为例,全篇围绕“生日”来阐述的,老师第一次询问孩子们的生日家长们是否祝贺,从孩子们的回答,父母送生日礼物等各种方面表现出孩子们是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当老师第二次询问,父母的生日的情况时,孩子们开始变得沉默,因为对父母生日的不知与不祝贺,更没有生日礼物来表达爱,所以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那足足一分钟的沉默,再加上老师的建议,家长会时就有了父母的反馈,对老师来说这一分钟的沉默是一种享受。对孩子们来说,这一分钟沉默明白了要回报父母的道理。当然这是其中的一条线,还可以从别的地方入手。
有人曾经提过这样的问题“像思维导图这样把文章都分解了,是不是就不能够去整体感知文章的美,毕竟文学之美,在于优美的文字,在于饱满的情感,更在于那种令人感同深受,从每个字体中透露出来。”其实我觉得思维导图并不是把文章进行分解,而是把文章中的脉络理清,故事情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场面、说明方法、顺序、标点等等都可以作为思维导图来记忆和呈现。思维导图就是把书“从厚读薄”,然后才能有“从薄读厚”,所以我认为思维导图不会影响文字之美,反而会教会我们怎么去运用美丽的文字。
在童喜喜说写课程中,就提到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记录要说的,从而出口成章。我对于思维导图的认识并不深,一定会研读有关思维导图的书籍,把思维导图更好的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
给大家推荐两本有关思维导图的书籍,一本是石岛美由希写的《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另一本是《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