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区域游戏观察指导》观后感
(2015-02-27 12:31:35)
(一)适当提供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有事可做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的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这些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一件半成品材料可以被不同的幼儿当作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材料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也可以减轻教师制作材料的负担。提供材料是教师的一种隐性指导,当幼儿的游戏停滞不前、教师想要发展新的游戏主题或某一游戏主题受冷落时,教师提供一件半成品材料也许就会改变局面,新材料的加入可能会激发幼儿新的兴趣,从而促进游戏的发展。
(二)基于观察进行指导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途径,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前提,也是教师与幼儿进行游戏分享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事先确定几个观察的点,如关注有特定需要的幼儿、某个游戏主题或情节、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以及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解决问题能力、生活经验迁移等方面,以确保游戏中的观察具有针对性。游戏时,教师可以以“玩伴”或其他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不要蜻蜒点水,要保证观察的全面性,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的游戏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以教师对有游戏主题偏好幼儿的指导为例,教师要综合考虑幼儿的特点,包括个性特点、能力的强弱、经验的准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因为幼儿能力、技能相对欠缺,教师可以带着他一起玩,可以带着他去玩其他游戏,以增加他的社会交往经验和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幼儿缺乏相关经验,教师可以动员家长在方便的时候带他去参观,丰富某些方面的认识;如果是幼儿个性比较内向,教师可以为他创造表达的机会,在分享中让他谈谈自己的游戏,同时多加以鼓励,营造一种接纳的氛围,增强其自信心。
(三)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幼儿
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学会等待和提问,不要急于把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幼儿,而要让幼儿利用自身经验,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组织当事人稍作讨论,在游戏结束后将典型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在幼儿确实找不到办法时稍作提示。
(四)把分享游戏的过程当成幼儿能力、个性发展的过程,分享时要有侧重点
教师在游戏结束后可以就观察到的某一个点与幼儿进行深入的分享与讨论,比如幼儿倾听和表达习惯的养成、幼儿的冲突、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儿创造性的想法、幼儿收拾整理的习惯等,不要试图通过一次分享与讨论就解决所有问题,分享时过于全面反而达不到提升幼儿经验的目的。此外,游戏分享也是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让幼儿个体的经验上升为幼儿集体的经验,比如有的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问题,教师让其他幼儿给他想办法,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学会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五)把讨论的问题作为下一次游戏的起点
游戏是一个持续积累经验的过程,游戏分享环节是对本次游戏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游戏分享中讨论的问题也可以作为下一次游戏的起点。游戏导入、游戏过程和游戏分享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游戏分享环节讨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需要什么材料、缺少哪些经验、想要玩什么主题的游戏等。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和经验,以这些问题为起点,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经验分享等方提供支持,并在下一次游戏中进行观察,在分享环节与幼儿继续讨论新出现的问题,再据此作出调整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