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睿壮
准确地说,这一期应当是这本刊物的“改组创刊号”,因为它的真正“创刊”是一年前由罗霞、史英男、徐芳宇等几位国政07级的同学热心促成的,后来出过好几期,质量渐有改进。原本是一个班的班刊,现在扩大到整个系的系刊,说明它的兴旺发达,值得祝贺。但是,饮水不忘掘井人,尊重别人的劳动,铭记别人的好处,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所以,我们这本改组后的刊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要向在过去发起并维持这本小小刊物中发挥作用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班刊升级到系刊,读者群和作者群都有了很大的扩展,本来都是本科生,现在把硕士生乃至博士生也都包括进去了。这一升级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刊发的文章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正如这一期的内容所见证的。然而与此同时却也存在一种需要防范的倾向,就是把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本科生挤出这一舞台。不是有人故意要这么做,而是本科生看到有那么多“资深”学长们在上面表演,先自就胆怯了,退缩了。这里我要对本科生说两句话,第一是别服软,资历虽然起作用,但也不是绝对的;第二就是用实力说话,你的道理足,文章好,譬如像韩寒那样,不要说博士生,就是教授也只能甘拜下风。
世间刊物真不少,可真让你惦着想读的却真少。我对本刊的奢望就是,能不能把它办成一份大家都在引颈期盼、先睹为快的杂志,尽管它不连载小说。要做到这点,“三性”是必不可少的的:第一,是知识性。知识性的含义,学术论文当然在内,但那不是重点,因为学术期刊很多,写得好自然可以找到发表的地方(我们绝不能把这份刊物办成在别处发不了的“残次”论文的倾倒处,那样的话就没人读了)。我更看重的,是一些对我们同学学习国关切实有用的资料评介或学习心得,如本期“书山有路”栏目下两篇评介新书的文章以及刘丰透露他在文献宝库中觅宝的秘笈,此外像新书介绍(“新书架”)、学界动态(中、外)、重大事件背景介绍(如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等,相信也都是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第二,是交流性,要把它办成一个可供全系师生对话沟通的平台,可以在“院系新闻”的基础上增加对教师的学术活动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的报道,特别可以增加一些栏目让学生与教师对话,提出对系里各方面工作以及学生状况的批评、表扬、期待、建议并作出回应,让学生们能够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此外,考研信息、求职信息等等相信也是同学们关心的热点。
最后,是原创性。这是一份学生们自办的“民间刊物”,一定要把这个性质保持下去,为此,教师和学生干部要自觉保持节制,切勿对其横加干涉。否则,很快就会沦为官办(哪怕是系一级的官办),而经验表明只要一成官办,原创性就立刻消失。最近,温总理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要让大学自主办学,让知识分子“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我希望在我们这份刊物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这一精神。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首先要不说套话、空话、废话,但有些人说惯了,你让他不说他还适应不了,这就需要我们的编辑严格把关。同时,与自由表达同时产生的,是对自己言论负责的义务。要享受自由表达的权利,就必须学会区分言之有据的原创思想和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如果我们在开口说话前都能事先做好“家庭作业”,经过深思熟虑,就不会荒腔走板、信口开河。
总之,这是一份我们自己的刊物,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一定要珍惜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