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典英语推荐听有声书《飘》Gone With The Wind

(2010-06-05 10:36:59)
标签:

杂谈

分类: 《原典英语自学法》

Gone With The Wind

   小说Gone With The Wind在美国境内为百年文学作品销量排名第二,出版70年后仍旧畅销不衰。在中国同为家喻户晓,中译名《飘》。其名满华夏主要得益于依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斐文丽(Vivien Leigh)主演的郝思嘉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该片获10项奥斯卡金奖,从1939年公演以来,根据通胀调整的统计数据,始终雄居全球票房价值之冠,远远抛离排名第二的电影。但中国知识阶层真正读过读透Gone With The Wind英语原著的凤毛麟角。大陆目前有两部译作,一部为1940年代傅东华先生翻译,一部为黄怀仁、朱攸若先生2005年出版的译作。两部译作各有长处,但亦都存明显的局限。以2005年翻译版为例,译者在序言中仍称作者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 一生只有这一本小说。在1996年以前这么说不错,2005年还这么说就错了。Mitchell 15岁时曾写过一部爱情作品Lost Laysen, 20岁时她把这部少女时代的手稿赠予一个长期爱慕着她的男友Henry Love Angel,一个略奇异的名字(love 爱,Angel 天使)。 Mitchell 成名之后,此男士仍一直珍藏手稿至两人先后去世,直到1996年为其后代发现,并于当年出版。学习者如果能直接读Gone With The Wind 的英语原著,那感觉和享受与读译作天壤之别。

与现代中国人如饥似渴逐名求利不同,Mitchell一生低调,就连GONE WITH THE WIND 自己原本都拒绝公开,更未想到过要出版。她写此书纯粹为自娱。1926年身居亚特兰大的Mitchell腿部重伤卧床养病,Mitchell奢阅读且爱研究美国内战史,丈夫John Marsh 成堆成捆地从图书馆中借书,供Mitchell阅读消遣,直到她几乎读完了亚特兰大市图书馆关于美国内战的全部藏书。此时丈夫对她说:“如果你还想再多读一本,干脆自己写一部吧!”下次丈夫给爱妻带回家的果真不再是书,而是一部二手打字机。丈夫全力支持卧伤在床妻子的自娱写作。沐浴在丈夫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中,Mitchell愉快地以写作消遣,甜蜜而幸福。Mitchell固执于不让他人知道自己在写小说,夫妇俩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藏掖手稿,避免任何来访的亲友知悉。一居室的陋屋太小,床底下,沙发内,凡是能藏手稿的地方都用尽了。Mitchell写作也全无章法,先写最后一章,然后前跳后越,东拉西扯,而丈夫却始终一板一眼地校对。1929年,腿伤痊愈了,全书接近完成,但开首第一章还没有动笔,Mitchell突然失去了写作的热情,就此终身封笔。 

Mitchell倍感幸福甜蜜的不是她成就了一部可能不朽的伟大作品,而是她有一个好丈夫John Marsh。此生拥有爱,百年何所求。适逢美国经济大萧条,他俩不是富豪或名人,依旧过着甜蜜简朴甚至窘迫的生活,既然没有一丝一毫成名成家的愿望,更不可能有出版书稿赚补贴的念头。爱情是私密的,爱情的结晶,也让它永远属于私人空间吧。书稿从此封藏。

整整六年之后受朋友Lois Cole之托Mitchell 陪同造访亚特兰大的出版商Howard Latham先生,为麦克米兰公司挖掘新作品、发现新作家。Latham先生最终很失望,因他此行一无所获。Lois Cole告诉LathamMitchell本人就具有大作家的才华。Latham先生反复盘问身边小巧玲珑的Mitchell是否写过小说,Mitchell一概否认。Latham先生离开亚特兰大前仍不放弃最后努力,他向Mitchell恳求:“一旦你提笔写作,一定让我做你的第一读者”。Mitchell的一个同事随即嘲笑:想想看,Mitchell这么傻,她要能写书,太阳都要从西边升起。闻此言Mitchell虽不恼怒,却倍感不安。冲动之下她回家翻箱倒柜把早已陈皱的手稿装车,拉到临行前的Latham先生处,丢下摞起来比她人还高的书稿,同时丢下一句话:“乘我还没有反悔,你拿去吧!”

Mitchell刚回到家就反悔了,但Latham先生已经启程。Mitchell 立刻发电报给Latham,“改变主意了,请把手稿退回”,为时已晚。当Mitchell为自己的冲动而懊恼不已,Latham先生却正惊讶于伟大作品从天而降。人们似乎听见上帝的微笑:那个最不想成名成家的小女孩,方能具备伟大作家的才情;让她的自娱之作被世人享受吧!1936年GONE WITH THE WIND出版,立刻风靡全美。 

大众媒体视GONE WITH THE WIND为爱情小说,专家们则把它归类为历史小说。不少西方作家喜欢刻意追求深刻,写出种种玄奥怪诞的作品,我个人则更喜欢读雅俗共赏的作品。Mitchell恰属这类作家,寓深刻于通俗,寓绚烂于平凡。一个女性作家自娱的作品,在细腻曲折的爱情故事里,透射铺陈出南北战争里社会剧变史诗般的壮丽,且其深刻与广阔足以冠盖所有近现代中国小说大师。 

GONE WITH THE WIND与汉语名著《红楼梦》对比,十分有趣。两部作品同为描写上流社会的家庭故事,背景同为广阔的社会变迁,青年女性同为主要人物群,甚至连主角家庭里小妹妹出家为尼这个细节,两部著作都完全相同。同时两部著作反映出来的贵族社会和文化又天渊之别。

GONE WITH THE WIN一个女孩16岁到28岁的成长历程和爱情为主线,上承美国建国时代移民创业史,描绘出战前以大庄园主为代表的南方上流社会的文化,全景般地再现美国南北战争的惨烈与悲壮,以及战后社会重建中的种种冲突与和解。南方贵族多有骄矜、自大和虚礼,但他们视清誉重于生命,甚至重于爱情。清誉或荣誉(honor) 不是名气,而是男性的正直、勇敢与忠诚,女性的贞洁和美德。荣誉是西方贵族文化里源远流长的追索人性高贵的传统。在战争的血腥与惨烈里,南方庄园贵族优雅的生活方式土崩瓦解,随风而逝,但贵族文化中追求人性高贵的传统,却在战争和南方庄园文明惨烈的死亡中,凤凰磐涅,浴火重生,成为美国文化的血脉与脊梁。 

同为没落贵族后代,小说的背景同为社会变迁,Mitchell曹雪芹的创作心情却完全不同。她固然眷念着那个逝去的牧歌式的田园文明,却丝毫没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悲切。我们可以至少区分出五个具体差异。其一,Mitchell沐浴在丈夫恩爱的甜蜜里;其二,Mitchell没有亲自身逢家族没落的巨变;其三,南北战争的社会剧变导致众多南方富裕庄园家族迅速没落,但整个美国社会并没有衰败,却更加生机勃勃,Mitchell 成长于其中;其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战后胜利一方北方,没有对战败方南方进行大规模的持续的政治整肃,民族创伤得以迅速愈合;其五,Mitchell眷念着的那个南北战争中彻底失败了田园文明,但它的血脉浴火重生,融入了整个美国文明。

令人寻味的是,Mitchell创作时的甜蜜幸福,并没有削弱其作品的深刻与悲壮。GONE WITH THE WIND 既令人欣赏到英语的美,也常常迫使读者掩卷长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