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结构
结构是指组成翡翠的矿物结晶程度、晶体形态、颗粒大小以及矿物与矿物之间相互排列关系,商业上称为“翠性”。翡翠是在高压背景下和高温、中温、低温环境下经热液作用,接触交代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等形成的。组成的矿物成分、结晶程度、晶体形态、晶粒大小和矿物彼此之间排列关系复杂多样。按岩石学分类可将翡翠的结构分为五大类。
一.按组成翡翠的结晶程度和晶体形态分三类
⑴
柱状变晶结构:组成翡翠的辉石矿物自形程度较高,矿物单体一般呈斜方柱状,晶体柱面、解理面、双晶面及晶棱在肉眼下或显微镜下容易辨认。矿物晶体粒径较大,往往是成矿早期高温环境下形成的。其工艺价值低,数量多,质量差,如豆种。
⑵
粒状变晶结构:是翡翠中常见的一种结构。辉石多数呈半自形和不规则粒状,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仍可清楚看出辉石的晶形、晶面、解理等各种矿物学特征。
⑶
纤维状变晶结构:矿物的形态主要呈针状、纤维状和少量的长柱状。这种纤维状的矿物形态,一般形成于强大的定向测压和中低温的环境,矿物沿c轴单向发育。
二.按晶体绝对大小分为四类
⑴
粗粒变晶结构:构成翡翠的矿物颗粒粒径一般大于3mm,一些矿物颗粒可达1cm以上,肉眼明显可见矿物颗粒形态和边界特征并可见{001}、{100}简单双晶、聚片双晶和{110}解理面,如新坑豆种、紫玉等。
⑵
中粒变晶结构:矿物颗粒粒径1~3mm,肉眼可见到矿物颗粒边界和排列方式。用10倍放大镜可见双晶和解理面。这种结构以白地青、花青品种为典型。
⑶
细粒变晶结构:矿物颗粒粒径为0.1~1mm,肉眼感觉有颗粒的存在,但难以辨认形态,需借助于放大镜观察,这种结构的翡翠一般透明度比较好,如芙蓉、蛋清地品种等。
⑷
显微变晶结构:矿物颗粒粒径<0.1mm,一般肉眼感觉不到颗粒边界,均匀一体,透明度高。显微镜下可以辨认矿物形态和排列方式。这种类型常常以韧性较好的老坑玻璃种、冰种为特征。
三.按交代作用特征分为三类
翡翠的交代作用贯穿于翡翠形成的始终。早期,辉石类矿物交代钠长石,晚期闪石类矿物交代辉石,根据交代程度可分为三类。
⑴
交代净边结构:往往发生在晚期闪石类矿物交代辉石矿物过程中,主要由蓝闪石、阳起石、透闪石等交代辉石时带入铁、镁在辉石矿物边缘形成一闪石圈。
⑵
交代残核结构:往往发生在辉石类矿物交代钠长石去硅作用的过程中。残留的钠长石呈不规则状分布在辉石类矿物之间。由于两种矿物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在显微镜下容易区分。
⑶
交代环带结构:交代环带结构是交代净边结构和交代残核结构的过渡类型。随着交代作用由表及里、交代程度逐渐增强,出现一系列的不同颜色的成分圈环,显微镜下极易观察。
四.按矿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
⑴
镶嵌变晶结构:组成翡翠的主要矿物辉石晶体形态一般呈斜方柱和半斜方柱状、多边状,矿物颗粒彼此间接触面平直或转折包容,呈紧密镶嵌状态,这种结构是翡翠韧性很大的内在原因,在翡翠中最为常见。
⑵
交织变晶结构:是指组成翡翠的矿物形态,主要呈纤维状、针状、长柱状和粒状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定的定向性,在显微镜下常常表现出束状、絮状、放射状和丝状的特征。
⑶
平行变晶结构:矿物颗粒长轴有较好的定向性,透入性片理极为发育,矿物沿片理面重结晶,互呈平行状排列,这类结构往往在强大的侧向压力下形成的,如金丝种等。
五.按碎裂程度分为三类
翡翠形成过程中伴随极大的地应力,在此环境下翡翠的组成矿物往往发生破裂、旋转位移、磨损和形变。按破碎程度分为三类。
⑴
破裂结构:组成翡翠的矿物在一定的温度环境下遭受定向压力超过弹性限度时辉石矿物之间分裂,晶粒内部发生沿两组解理面的破裂、错动,并有一定位移量,双晶出现弯曲,出现波状消失现象,同时矿物之间接触处开始破裂,形成形状不规则并带棱角的晶屑,在翡翠中很常见。
⑵
碎斑结构:当破碎程度强烈时,出现大小不一的矿物碎屑,较大的为斑晶,这些矿物碎屑具有不规则的损伤边缘、裂隙、波状消光及边缘粒化现象。
⑶
糜棱结构:是指在应力强烈作用下,矿物大部分细粒化,颗粒滑移,重新拉长定向排列的现象。
——百琦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