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纪录片策划案
(2011-12-13 21:02:21)
标签:
文化 |
刘震云纪录片企划案之
《威震风云》
一、选题
二、制作目的
我相信现在有很多的人不管是大学生也好,工作的人也好,总之很多很多还是不知道自己人生该追求的方向在哪里,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点,只是像一台机器一样从事着不喜欢的工作幻想着有的没的,那么通过刘震云从稚嫩到成熟的人生历程一点一点向大家阐释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愿。
三、人物及背景
被摄主人公: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县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文学创作专业技术一级,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他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1993年发表“故乡”系列第二部长篇《故乡相处流传》,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完成长篇巨著《故乡面和花朵》、《故乡面和花朵》体现着他在文体和内容上的双重探索。结构的庞杂、技巧的多变、语言的繁复、意义的含混等等都令人叹为观止,也引起了一些争议。2007年推出小说《我叫刘跃进》,并被改编成电影。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引起轰动。2011年8月,《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摘自百度全科)
葛优,男,著名演员代表作之一《手机》作为采访的对象,可以从他口中得知刘震云拍戏中的小事趣事,葛优是一个喜剧演员他的出现会让整个片子增添一份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而表现刘震云搞怪的一面;
冯小刚,男,著名电影导演作品之一《手机》,他和刘震云的很好的朋友,作为知名的以言语犀利著称的冯小刚一定不会“放过”刘震云,那么亦可以从冯导的角度了解刘震云,从这些银幕前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着手更能让观众记住我们的主人公。因为他有这些明星关系。
四、拍摄可行性
1.以不为人知的小事作为本片的开头,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刘震云当年当兵时撒尿撒到排长身上的故事,以一个有趣的开场引出主人公,在演刘震云的演员表现出窘迫的时候让我们的解说出现,解说加画面来介绍刘震云,接着转场到刘震云现在工作或日常生活的画面,紧接着让他本人讲述当时的情景及感受。
2.据说是他部队里的一个疯子朋友带他写诗对他以后写作生涯颇具影响,在他讲述部队生活的时候引导他讲出那个朋友,还有他是如何把刘震云带入写作的道路上的,然后依旧闪回到那个画面,在这一段讲述的时候始终以情景再现作为背景依托,真实和伪真实双重推进,促进故事发展。
3.毫无疑问刘震云是我们拍摄的重点,那么他的采访也将会占绝大多数,由他讲述自己如何进入写作行列又是如何成名成功的,这将会是本部片子的主线,那么在他讲述的同时我们会穿插情景模拟,人物采访,视频回放(他演过的电影)等元素,展现他的性格特点,从第一部《塔铺》讲到现在的电影作品《手机》作为结束,因为谈到手机就可以引出葛优和冯小刚,从而顺理成章的把他由“小说”引到“电影”的领域,这样的一个过渡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过渡,也是他写作风格的一个自我突破,更是他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体现,把这些光环叠加以后就可以问他一个很俗但是很哲理的问题也是我们的主题:你成功的原因。刘震云也曾说过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到这里也就告诉了观众,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是辛苦的劳累的到头来都可以演化成一种快乐。
4.结尾安排冯小刚介绍他正要拍摄的影片《温故1942》作为结束,这也是刘震云极其看重的一部作品,这样可以带给观众一种感觉,他的故事还没有完,刘震云还在创作之中,以电影作结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是有一句话叫“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吗?在刘震云身上不正印证了这一点了吗?电影正准备开拍,刘震云的风云人生还在继续。
整个片子在拍摄可行性上还是比较大的,没有什么非常难以克服的困难,唯一考虑到的就是葛优和冯小刚的档期问题。
五、影片风格
整部片子将以一个线性的结构构架,以轻松欢快的风格呈现到观众眼前。
影片将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在欢快的氛围中了解刘震云,挖掘他身上的发光点,从而达到励志的效果。
六、矛盾设置
片子里的矛盾冲突点将设在刘震云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上,我相信人都有迷茫的时候那么我们预测刘震云会讲出当年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七、创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