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所说,吃到鸡蛋就可以了,何必认识那只生蛋的鸡呢?”
“一句话,如果你自己站的位置很低,你看人的角度就会是仰视;如果你设法站得高一点,再高一点,你的眼睛就可以与任何人对视了,包括名师。”
“孩子写字慢条斯理,夜却在一寸一寸地加深。”
——书摘《给教育一个远镜头》
很久没有这样用心地读一本书了,平时随意的翻阅,或许当时能引起一丝丝情感的触动,但之后没有任何思索。手捧《湖南教育》杂志编辑黄耀红博士的新著《给教育一个远镜头》,细细品读,心绪一次次拉起,平落;又拉起,平落。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此细致地关注着教育,关注着生活,关注着孩子,关注着社会本不该忽视的群体!
说实话,一直对教育出版的某些刊物心持怀疑态度,就前两年搞得风起云涌的假期教师培训,发什么教师工作军规二十一条,当时就觉得可笑之至,某些单位某些人为了某些利益而不顾教育的本身,如高空擂鼓,摇旗呐喊,高姿态地摆出一二三四的条条框框,实在令基层教育工作者深感失望。
教育是一项非常实在的事业,不是什么伟大理论、名人指点就能成就一切的。偌大的中国,成千上万默默为教育奉献的一线工作者,都是伟大而高尚的。特别是能站在教育本质上引领教育前进的教育工作者,更值得世人尊敬。为什么那么多的一线工作者,大都没能出书立著?其实,每所学校成柜成柜的资料,足以出书立著了,只是这些,都只成为教师本身工作的总结,为各所学校不同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所以,我更加钦佩黄耀红先生的笔耕不辍。博士只是个人对知识的一种价值追求,但对教育的关注,对人生的点滴记录,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行动,是对教育、对生活的赤诚的爱。正基于此,黄耀红先生将一腔对教育,特别是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化作一篇篇朴实无华但情感深厚的文字,给这个即将来临的暑假片片清凉,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带来行动的指南。
黄先生许多小短文的思索都来自于自己的儿子,不难看出,这是一位充满责任、充满爱心的好父亲。从他的一声叹息中,我想到教育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各类层出不穷的考题、资料;五花八门的特长培训、测试;连大学生也无法打满分的课外知识竞赛;组织户外活动需要教委批示的文件;连连不断的合格、示范性单位验收;每个学期多于牛毛的各类检查、活动……唉,我真的不知道,教育的落脚点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为了应付抽考、统考,老师将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不断地灌压、填充,反复地将课本分析、理解,恨不得将课本内容如同倒水一般全然倒进孩子们的记忆之库。为了培养孩子特长,教师和家长又剥夺孩子一切自由玩耍的时间,不惜让家庭花巨资,背负债务,不畏路途遥远,送孩子学习、培训。为了突出学校特色,请高人策划,将学生训练成一个个控制得当的小玩偶,花无数无力、物力,请专家指点,名嘴评说,甚至请电视台拍摄播放,不惜一切代价搞大型活动、演大型节目。而这一切,有时仅仅为了提高某些官员的政绩和知名度。
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度,一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排练至少需要三个月。现在每个电视频道的文化导向不是快男超女,就是离婚约会,在电视机前成长的孩子不是追求时尚,就是追求爱情,追求刺激,学会炒作。那些音质优美、图像真切、情感做作动人的电视节目,远比枯坐教室一隅,听老师说教,要容易接受得多得多。
黄先生的担忧无不充满道理,我们几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正在悄悄流失。当别的国家将我们孔孟奉为先贤的时候,有人还在嘲笑,可又有几个人读了孔孟?当他人将我们的传统节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有人还在旁观,可真正有几个人还能说出端午的意义、年关的始未?
如此,反复地品读每一篇使心灵发烫的文字,责任感、使命感一点点堆积,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年代,教育界应为有黄先生如此心系教育的人杰而欣慰,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降低自己的身姿,聆听来自教育本质的呐喊,聆听来自课堂来自孩子内心的呼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只是范老前辈个人的高尚情操,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想方拓宽自己胸怀的宽度,设法提高自己心灵站立的高度,踏实地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感谢黄先生亲笔提名,感谢彭湘老师的转寄,在这个人情稀薄,世风日下的社会,我喜欢这样的温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