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
——茶的发展史
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传播非常广泛,与人们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中国自古就有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西北地区就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可见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们不仅把饮茶当作物质的需要、精神的享受,还当作一种促进人们交流的润滑剂。十九世纪喝咖啡,二十世纪喝碳酸饮料,二十一世纪喝茶也就是说茶将占据全球第一大饮料的位置,被称为世界“饮料之王”。现在的各大饮料生产厂家纷纷推出茶饮料,这是一种好的发展趋势,因为茶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精神和物质享受,还给我们带来了健康。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被誉为“茶的祖国”,因此“茶”被称为“中国的国饮”,也有人说,茶乃中国之国香。茶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关于茶的文化十分丰富,包括茶人、茶具、茶树、茶书、茶诗、茶画、茶文化遗址等。与茶的发现和利用紧密相连的神农氏,在中原大地就留有许多与他有关的遗址。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农架,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共130余种,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时候称荼)而解之”的传说相符。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相传始于“神农时代”,最初为药用。湖南茶陵有神农(炎帝)墓与神农庙,现置为炎陵县。据南北朝《茶陵图经》记载,“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据清嘉庆《茶陵州志》考证,茶陵因“茶水源于此”和“林谷间多生茗”故名。茶陵这一“茶”字,在我国各县县名中是唯一的。据传,汉时茶陵称“荼陵”。清代嘉庆二十五年至光绪十一年(1820-1885年)的《湖南通志》,对此也有同样的记载。辞书中对“茶陵”解释为:茶陵县在茶水南岸,古时称“茶王城”,也称“茶乡”,汉代时才逻县。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公元前168-160年)出土的文物中,四次发现有“槁——笥”或“槁笥”的的简文和木牌。经考证,这个“槁”就是《尔雅》上的苦茶“檟”的异体字或焚文字,所谓“槁——笥”或“槁笥”即标志着“苦荼——箱”或“苦荼箱”,说明湖南在西汉初期就有饮茶的习惯和种植、加工茶叶的活动。另据载,当时作为陪葬的茶叶还是成箱的,这是至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茶叶随葬品。由此可见,那时湖南长沙至少在上层社会中饮茶已盛行,而且反映湖南种茶也颇具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茶进行研究并撰写成书的国家。见到茶名“荼”字自形的第一部字书是《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茶经》,起作者陆羽(公元前758年左右)被称为茶祖。
饮茶进程,茶类产生、发展和演变,茶文化的传播均是与茶叶生产相结合的。茶叶由开始咀嚼鲜叶,而后生煮羹饮,再带晒干收藏,唐代便有蒸青作饼,到宋代便创造了蒸青散茶,同时开始萌发了炒青技术,明代炒青茶制法日趋完善,以至成为今天的茶类。
茶叶最初仅作为药饮,后来发展到“以茶进贡”,“以茶待客”的普通饮料,生活中“以茶代酒”。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随着茶品的日益丰富与考究,逐渐形成了茶艺和茶道。
至此,饮茶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物质追求,更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