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读《苏菲的世界》
(2010-11-05 11:46:11)
标签:
希腊苏菲的世界德谟克利特西方哲学简史 |
分类: 教师培训 |
《苏菲的世界》用神秘主义的手法,以苏菲学哲学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哲学发展史,虽然场景的描写很通俗,表达很易懂,但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流露出的神秘主义倾向,让这本书很不同于《西方哲学简史》,后者的叙述更条理,更系统,对研习哲学的人来说,更容易找到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但是,《苏菲的世界》能够成为全球畅销书,绝不是没有道理,看完书后,虽然对其中的细节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如梦般的错觉始终萦绕在心头,有点像红楼一梦中贾宝玉回归空灵的怅然若失。还是莎翁概括得精辟: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论的可怜演员,
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
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
却无意义。”
莎士比亚的戏剧昭示着“人生如戏”的宿命,戏剧不过是一种假象,戏剧只是人生的缩影。难怪莎士比亚有那么多值得回味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存在或不存在,这是问题所在。”)读完《苏菲的世界》,突然有种庄周般的共鸣:我到底是人呢,还是蝴蝶呢?
《苏菲的世界》在如梦似幻般的叙述里,走过了哲学的长河,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象盛开的雪莲,观照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走过的曲折历程。在人神共存的希腊时代,原来神也有人的弱点,在自然哲学家辈出的时代,德谟克利特说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如积木,可以搭建不同的世界,所以积木为何成为儿童最喜欢的玩具。在柏拉图时代,“灵魂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它渴望自肉体的枷锁……”一元论者史宾诺莎认为,上帝(或自然)者唯一的存在,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人并没有自由的灵魂,他的灵魂或多或少都被囚禁在一个类似机器的身体内。车轮碾过的足迹,闪耀着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的微光,却灿若天际的星辰。康德的声音在尘世回响:“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一个疯人却站在人间振臂高呼:“上帝死了。”他只想做人,无须上帝的指引。上帝啊,如果只是那一刻的闷声巨响,便注定了我们只是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我们只能彻底地迷失在坐标里,找不出人的位置。“我们不能期待了解我们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了解一朵花或一只昆虫,但我们永远无法了解我们自己。”如此,我们只想要人的快乐,即便是短暂的自己。就算事情会一再重演,一直到时间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