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区O2O真那么简单?解读叮咚小区危机

(2014-10-29 14:27:19)
标签:

杂谈

近日,网络上盛传曾经作为社区O2O标杆企业的叮咚小区已经破产,不过后来消息又更正为“未破产,只是在大规模收缩、转型”。但不可否认的是叮咚小区目前资金链断裂,北京地区公司已然关门,上海地区裁员70%。并且,其官方宣称,包括曾经获得的来自天使投资的一亿元已经花光,董事会也决定不再投资。

我们把视线拉回到今年五月,叮咚小区CEO粱昌霖 亿元融资 社区O2O的组合看起来简直就像一个完美的童话故事,巨大资金带来的保障让叮咚小区全无后顾之忧。纸面上看起来似乎完美无缺的合作为何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物是人非,到底是哪些因素让叮咚小区的童话破灭的,本文我们将一起来解读叮咚小区危机背后的故事。

(PS:O2O即Online To Offline,也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很快达到规模。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推广效果可查,每笔交易可跟踪。)

推广方式与产品设计背道而驰

“超赞的小区生活便利服务站”,这是在叮咚小区官网对于这款APP的注解。创始者梁昌霖认为,叮咚小区最初的定义是生活社区,从比如拼车、二手交易、聊天等各种繁杂琐事中,挖掘出的生活服务,将是叮咚小区的盈利之道。不难看出,叮咚小区初衷的定位在于服务,把服务做到位,做到细,做到社区的资源完全被整合。我们可以理解成,叮咚小区要把小区周边所有的资源都变成自己的资源,所有开发的对象应该是商铺。但事实上呢?叮咚小区采地推方式选择的对象是用户。据说,梁昌霖将他100多人的地推团队分成三支队伍,分别是空军、炮兵和步兵。空军只有2-3人,主要负责广告创意和投放;炮兵10多人,负责攻打据点,也就是接洽物业、商户,达成与叮咚小区的合作;而步兵人数最多,他们主要负责线下的邻居服务和小区扩展,也就是拉人安装叮咚小区软件。原本定位于社区服务软件突然变成了纯社区社交软件了。用户是多了,但完全没有到位的社区服务本质却丢了,用户通过软件完全满足不了需求,从而导致用户流失的速度远大于推广速度。产品设计和推广方式背道而驰,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速度与质量的不可兼得

目前,我们在叮咚小区能看到“号码通”、“服务站”、“二手市场”、“拼车”、“宠物”、“家政”、“家教”等服务,类别还算丰富,但实际情况是如此么?绝大多数的信息只停留在个电话号码,深度远远不够。小区居民没有得到自己预想中的便利,这就使用户感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觉自己被一个披着小区服务,实则是社交媒体的APP给欺骗了,这就造成的客户的美誉度极低,导致它如今成了众矢之的。核心功能,基础用户的积累推广还未做好,就着急着做大做全,这样的做法只是画饼充饥。到底是先把产品做强做好,还是先烧钱聚集用户,叮咚小区的选择目前看来是彻底失败了。

推广烧钱 地域差别巨大

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大众点评的店铺录入数据显示,上海全市有2500W人口,107282合作美食类商户,生活类商户有71018家。相信仅仅上海一个城市就要花费叮咚小区不少的资金,一亿美金看似很多,但正真要做到城市小区全面覆盖,几乎是不肯能的。重要的是,每个城市差异非常大,不同的城市几乎都需要不同的策略或者模式来运营,无法复制的模式又让管理成本成倍的增加。遍地开花的做法只能加速资金缺口的扩大。撤离北京的现实也证明了快速撒网的做法只是异想天开。

综上所述,以上三点造成了叮咚小区失败的原因,社区O2O是一个需要脚踏实地的行业,没有人能一口吃成胖子。把产品核心功能做细做强,把重心放到产品本身,才能创造出更大的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