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学习第三至十自然段,总结全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模式:“互动——民主”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以手抄报、读书卡片、读书笔记、连环画等形式,征集“三国历史故事成语”、“三国人物歇后语”、对“借箭前后”、“我最喜欢的人物”、“三国形势”分析等。举办读书成果展览。
一、回顾梗概,把握研究主题
〔一〕谈话引入,激发研究兴趣。
1、赠名言,猜“名人”,活气氛。
2、板书课题:11 草船借箭
〔二〕再议故事梗概,确定研究主题。
1、填空补缺,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结合练习小结,引出研究主题: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周瑜“绵里藏针”,诸葛亮“顾全大局、胸有成竹”,面对周瑜如此歹毒的计策,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服周郎?
〔三〕示标定向。(CAI出示学习目标)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主题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诸葛亮是怎样做好借箭准备的。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
A、哪些地方看出周瑜的险恶用心? B、诸葛亮为什么要请鲁肃帮忙而不请别人?
2、交流阅读信息,相机出示句子品评。
⑴句子1: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他可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周瑜的险恶用心?
②从中你体会到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③感情导读句子。
⑵ 句子2: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① 由此可见诸葛亮具有什么样的才干?
②理解“果然”一词的意思及其作用。
3、小结:诸葛亮为借箭周密安排、做好了充分准备。
(诸葛亮了解到周瑜的阴险,深知鲁肃厚道,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读文中最后一句话。)
〔二〕学习第三部分,体会诸葛亮借箭的巧妙。
1、CAI展示借箭过程,学生观看, 默读课文。
①用自己的话简单扼要地汇报: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
②感情导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
③小结:诸葛亮通过周密的谋划、巧妙的安排,神机妙算服周郎(读文中最后一句话。〕
2、轻声读最后一段。
①说说最后一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周瑜觉得比不上 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②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在“雾中借箭”这部分找出句子来说明,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3、学生汇报,相机出示有关句子:
句子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句子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①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他的笑,诸葛亮他在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