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宽容,基本上没用,为何?
(2022-07-08 08:46:38)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文化育儿 |
分类: 社会评论 |
【经文】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以弗所书 4:1-3 和合本)
【默想】
以弗所书1-3章,人(教会)对上帝当信什么;4-6章,教会里的人当尽什么本分或责任。
1、只要有机会,小朋友之间会相互欺负,看不起对方和自己不同的习惯或特点;人长大之后,没有明着欺负人,是担心对方反击,只能背地里说,籍着讲台或平台,发泄自己的私欲,这是很多网文或视频的特点。
2、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很少有战争,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不是人们热爱和平了,而是对方有核武器了,一旦发生战争,会导致同归于尽的大灾难。
3、互相宽容,是考虑到势力对等,考虑到“反作用力的报复”,人就畏惧“欺压的成本”,变得宽容了,历史上的十字架东征是对回教的反作用力,三十年的欧洲战争是天主教的反作用力,中国的新疆政策是对恐怖主义的反作用力......
4、我不知道人要愚昧或幼稚到什么程度,才会相信“宽容”的劝说;民谚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说明了宽容(老实人)的失败。
5、那么世界上是不是没有“和平的宽容”呢?有,极少,就是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就容易宽容对方的“不好”“和我的不一样”:
比如我们爱孩子,就容易包容他们的调皮;
比如美女容易让人爱,她们的小脾气让人包容,看过《野蛮女友》吗?如果全智贤长得丑,谁会稀罕呢!——这是人情感的特点!
6、“爱心互相宽容”,这里的爱,是一种舍己的爱,恒久忍耐的爱,热爱真理,不喜欢不义的爱,不求自己的益处,不张狂的爱(林前13:4-8),是一种天国的营养品;是基督葡萄树上结出的葡萄。
7、保罗没有教训人类,而是教导教会里的信徒,既然蒙恩——如果是真的,里面就生发基督的爱,彼此包容;争论会导致仇恨,不包容会导致报复.......最终撕裂教会,失去合一,如果这样,显明这样的人不是教会的成员或真信徒了!
8、正如主耶稣说的:你们若彼此相爱,就显明你们是我的门徒了!因为门徒包容,没有反作用力的限制,而是圣灵结出的果子。
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法国大革命的结束是拿破仑帝国的崛起,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后果是秦始皇的统一,民国知识分子的争鸣,是毛泽东的建国.......见微知著!
9、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主张“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反省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不宽容态度。
17岁时的胡适,曾经写文章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他认为这两部小说是迷信小说,作者应当被杀掉。但1年之后,也有一群同样的“卫道士”要“杀”掉主张“新思潮”的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其实,他是从反作用力的角度思考的。这种劝勉很理性,但没有什么用,为何呢?理由如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