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档《小河两岸》上了《中国诗歌网》直播间(10行诗500元稿酬)

(2022-05-20 10:30:28)
标签:

诗歌

存档《小河两岸》上了《中国诗歌网》直播间(10行诗500元稿酬)
存档《小河两岸》上了《中国诗歌网》直播间(10行诗500元稿酬)

小河两岸

 

东岸是二伯家,西岸是表妹家。

我在河中捕鱼捉蟹,捞起简单的生活。

 

南边播稻香,北边种薄荷。

母亲在蚕房里喂养希望。

 

杨柳披日月,芦苇摇秋风。

我怀抱四季从水草的边缘趟过。

 

五月插秧、十月观菊、十二月看天象。

父亲站在田埂上,烟杆燃烧着思索。

 

人们把身体栽种在翡翠的原野中。

农家的故事、水边的传说,盛满一整箩。

 

点评

这首诗的题目中有“两岸”一词,如何写出特色?作者的构思很巧妙:从结构入手,追求一种对称之美。这让我想到了诗人弥赛亚的《夜航船》,《夜航船》从“我”的角度写一位和尚,“隔着茫茫的水面/他与我对称”——“我”与和尚既有时空对位关系,又有隔水相望的画面对称关系。

与《夜航船》总体偏于抽象的对称关系相比,《小河两岸》的对称关系更为具体。如果说前者是中国画,那么后者更像一幅写生的水彩画。诗的前两段,东岸和西岸,南边和北边,从空间维度上营造对称效果;第三段的杨柳和芦苇、第四段的月份,则从时间维度上进一步强化对称效果。

而所有的对称,都要落实到人。为此,诗中写到了“我”和父母,点到了“农家的故事,水边的传说”。似乎形形色色的人,都生活在一种对称的状态里。通过人,空间与时间的对称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家庭与社会的对称。从美学上来说,对称体现的是平衡,是和谐之美,而和谐正是这首诗的整体氛围。作者借小河两岸写出了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并展现出这个生态系统中农家生活的自足状态。

                                                             点评:杨碧薇


              浅谈《小河两岸》写作背景和体会

        (在直播间上的简要发言)

 

尊敬的金老师、丁老师、杨老师、尊敬的各位网友下午好:

这一首小诗《小河两岸》是我对过去的往事一段碎片化的回忆。

我曾经在一篇《创作手记》中写道:诗是审美过程,诗不是词语的堆砌。悲壮是美、雄浑是美、自然是美、生活是美。没有美,我们去发现美;没有美,我们去创造美。

河水从我们的身边悄悄地流过,带走了我们的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也带去了我们青春的美好时光。

片段的回忆美丽又温暖,往事就像一行行有生命有情感的文字,油然而生。

大地母亲滋养了我们,我们需感恩和回馈,向这片热土致敬。我用诗句记下。

江南水乡是美的,空气中充满着花香和温馨,我用心去歌唱。

我们弯腰去采撷回忆,直起胸膛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写简练的富有内涵的诗,是一种追求;过简单的而平静的生活,是一种豁达。

丢下一天尘世的的疲惫,在夜晚的星空下,去发现美,书写下心中的歌,那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小河两岸》这首诗,它似乎是在讲故事,说生活。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好的、美的故事。如果我们把每一个人生活中的美好故事用诗歌的项链串联起来,在诗歌的春天里去读一读,那一定是灿烂的。

有生活就有诗歌,有美就有诗歌,有诗歌就有光明。更有美好的生活。

让我们去拥抱绿水青山、拥抱田园、拥抱诗歌!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各位网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