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老印象
(2010-07-23 22:38:36)
标签:
杂谈 |
当蓦然回首之际发现自己已经悄悄长大了,而时光在刹那间已经流逝,从渐渐的烟影里,找回点迷离的所在,好像悄悄逝去的不止是时光,还有我们那不可复制的。。。。
想总结下这个主题,是有原因的,去年去福建旅游,火车上遇到一个曾经在平顶山工作现已定居福建的老乡,谈笑间都是沧桑,这位老乡现在辗转华夏大地,已经差不多十来年没回过平顶山啊,所以我们的共同话题似乎只能定格在十几年前的平顶山,现在平顶山变靓了,变得华光异彩,而这位老乡的脑海中的记忆却似乎如桃花源记里那些隐居者一样,永远的定格在曾经,回来后感觉那些消失的地名真的需要整理下,或许这是一个时期以来最率真的印象。
1老大楼
可以说平顶山最久负盛名的商业中心啊,现如今老大楼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名,2002拆除后虽然再也找不回那老建筑啊,但是老大楼或许永远是计划经济时期人们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地标。
老大楼始建于建市时,全称为“平顶山市百货大楼”。之所以叫老大楼,是相对于后来的“新大楼”——平顶山商场而言的。1957年落成的老大楼是两层楼,分烟酒、百货和纺织3个销售区域,小到针头线脑,大到“三转一响”(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收音机)样样齐全,还有服装、笔墨纸砚、乐器。
记忆中老大楼周边也是相当热闹的,好像小时候买布、衣服之类的都是在老大楼后边买。对老大楼最深刻的印象是老大楼的天花板上布置很多的铁丝,你在售货员那里买完东西,她会把你交的钱连票用夹子通过铁丝滑向收银台,感觉真是一种创举啊,当时的销售员用最原始的方法解决了网络式收银。
2四棚楼
现在人们到上海看金茂大厦,看上海金融中心,那么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四棚楼在平顶山周边(包括漯河、许昌、周口、商丘等一些地区)的影响力像是现在上海的金茂大厦一样。当时堪称平顶山第一高楼。为平顶山地标式的建筑。四棚楼见证了鹰城几十年来的历史,代表了鹰城计划经济时期一度的辉煌。而今,随着市区光明路北延工程的进行,这座在很多市民心中有深刻记忆的建筑即将不复存在。
“棚”是土语,在河南话中是“层”的意思。四棚楼就是指一座四层高的楼。据《平顶山市志》记载,1961年,平顶山矿务局基建公司在现在的光明路北头建了一幢四层职工住宅楼,是当时平顶山最高的建筑。四棚楼采用了前苏联专家的设计图纸。标准设计在当时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豪华,而且结构质量都堪称一流。
3老市政府
在现在的华府所在地也就是原来老市政府所在地,是否还记起曾经老市政府的风貌,青灰色的建筑,红柱金顶甚是气派,在2005年拆迁以前,这里是平顶山的中心,但现在摇身一变这里成了平顶山的商业中心。当我们在丹尼斯购物的时候,当我们在华府大厦内徜徉的时候,是否还会依稀想起这里曾经的一幕幕。
4灯泡厂
灯泡厂占的位置相当的显赫,在建设路应该是平声剧院附近吧。对这个印象还是很深的啊,以前因为有个阿姨是这里的老工人,她总是告诉我们平顶山生产的灯泡质量不怎么样,最好的灯泡还是上海的,或许是技术原因吧,平顶山灯泡厂最终是没逃过倒闭的命运。好像是最早消失在计划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记得建设路附近有个烩面馆生意很好,那也是平顶山当时为数不多的烩面馆,味道还是顶呱呱的。
5被单厂
应该是开源路上八中附近吧,现在那块地是升值了,但是被单厂真的消失了,消失的没了一点踪迹。现在老百姓茶余饭后热论最多的是这块地以后会是什么?有人说是高档住宅,有人说是丹尼斯,还有人说是。。。。
6内衣厂
开源路和矿工路交叉处附近的内衣厂厂房依旧在,除了外边散落的几个卖内衣的商店,或许再也不会有人把这里和生产内衣的联系起来啊。
7绢纺厂
在中兴路和建设路交叉处向南二十米,以前为了平衡平顶山这种工业城市的男女比例而设置的,典型的计划经济产物,因为南方企业的冲击,绢纺厂可以说是一直再走下坡路,现在也是成了夕阳下飘摇的小船,或许它的结局已经非常明晰。
8棉纺厂
建设路上的天使集团,不知道效益到底如何,但见工人师傅整日忙忙碌碌的身影。
9毛巾厂
毛巾厂也成了一个光明路的地标,厂房早都烟消云散在了开发商精明的布置之下啊,而你是否告诉过你的孩子平顶山以前也生产过自己本市的毛巾。这里渐渐成了老鹰城人的记忆啊。
10食品厂
开源路南头的食品厂,想当年这里也生产大批量的饼干、冷饮、糕点、汤圆,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响当当的企业啊,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食品行业,这里或许除了这块地再也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产物啊!就开源路好像都有两个食品厂,一个离中原商场很近的儿童食品厂还有一个过湛河桥的那个食品总厂。
11平马路
平马路也就是现在的开源路,但为什么叫平马路却感觉真的不好回答,或许那个平马路小学现在成了很多在外漂泊的学子们久违的回忆。
12和平路
现在平顶山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平顶山商业步行街最为核心地段,或许这个地方就是为了商业而生的,人潮鼎沸、热闹非凡。现在很多品牌店、时尚饮食都在这里,前不久有个可爱洋服还专门为其二层小楼建了一个直通电梯。记忆中小时候那个现在以纯那个位置还有个很出名的商场,卖衣服的,好像逛街的必到之处。
13瞎子街
现在的和平路步行街北边与其平行的一小段路。现在都叫优越路。严格地说,从开源路往东的优越路不叫瞎子街。很久以前那里很多瞎子算命的。
14五条路
这个可以说是平顶山很古老的词汇啊,不是老鹰城恐怕很难讲的清楚,但话说回来就是老鹰城对这个词汇有时候也不好指的清楚它究竟是哪条路,其实五条路是一个区域,是以原五金仓库(今豆腐王大酒店西30米处,旧时为一高坡)为起点,向吴寨、大营、柏楼、臧庄、黄楝树五个方向各有一条小路,五条路就是因此得名的,而且一直沿用。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孩叫吴晓路,调皮的男同学都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五条路”,很是有意思。
15后马道
以前程平路的俗称,那时候运煤的车特别多,这条道简直堪称“脏乱差”,但现在已经修的焕然一新啊。
16
几经易主,1985年成立的华宝商场最终还是倒了台。八方电器、证券公司等等,现在还是最被年轻人的蹦迪热情所推崇。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这个商场很是喜欢用新式的商业技巧给市民些小刺激,例如儿童节扔给彩球啊,或者圣诞节搞点活动,圣诞老人派送点圣诞礼物啊。
17人民商场
位于新华路市雕附近的这座商场建设比较早,但好像一直都沉寂在平顶山商业的边缘地带。冷冷清清的,门庭冷落车马稀。现在似乎转型成了一座药店。
18时装城 花台商场
这个商场在繁荣街最南端。感觉存在的时间真的不是很长,简直是转瞬即逝的流星一般。在老鹰城人的心中留下了淡淡的一幕。
19白天鹅商场
现在的好利来蛋糕房中兴路店所在地。这个商场小时候最熟悉的里边卖很多电子游戏机,在那个物质还相对匮乏的年代里,总感觉那里面永远儿时的华容街,很多小孩都很喜欢这里。入夜了,门口是灯火通明的夜市摊热闹非凡。烤羊肉串的、喝啤酒的、猜枚的、平顶山最纯粹的市井生活,甚至还有新潮的卖唱的。
20恒俊商城
万家正对面,现在成卖手机的,以前的恒俊刚诞生的时候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感觉那种火热劲现在还没消退。当时记得在矿工路读小学的表妹还从小学老师那里得到了“开业庆典进店发礼物”的优惠券。这个商场也是蛮奇怪的,开业的第一天打得的小学生的牌。长大了工作了,冷不防,身边的一个同事告诉我他曾经在这个商场做个经理。发现这个恒俊看来是苗头不小啊,但是还是有点先天不足。
21美味思酒店 民族饭店 北京饭店 豪享来西餐
这些消费场所都有很浅的印象,但是具体真的不是很了解。
22大华旅社
位于现在凯撒地段的大华旅社应该是在平顶山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所在的位置也是相当的显赫,这个旅社当年在平顶山不亚于现在的裕达国贸在郑州。大华旅社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华照相馆、大华眼镜店,大花元宵,大华成了平顶山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只可惜在今天只能在似曾相识残存的店名里找回点灯影阑珊的回忆。
23豆制品厂
位于开源路湛北路北,感觉那时候吃的腊梅牌腐竹还是很不错的,还有那香甜可口的鹰都牌蛋白奶。只可惜腐竹依旧在,只是故人烟消云散不知处。
24平声剧院
平顶山曾经的大影剧院之一,也是现在保留下最完整的影剧院之一。或许是政治性比较强,平顶山很多大型的会议和节庆的主会场都会设置在这里,但现在附属设施还是租赁给了手机卖场。
25老剧院
昔日的老剧院,多少情人浪漫的聚集地,现在已经成了歌舞圣地,被Y-PART给占据啊,老剧院那股沧桑感也随着暮年而彻底的沉沦。沉沦了不止是老剧院,这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完结。还记得曾经小学的时候经常去的那个光明路上的剧院,具体不知道名字了,在那里还看过好几场电影。
26人民电影院
人民电影院的主体建筑还依旧在。但九头崖已经掠去了差不多半壁江山,剩下的不足以前的三分之一被保留下来作为电影放映厅。剩下的地方好像还被歌舞厅、旅行社给占据着。
27副食品商场
现在的杏花楼、九头崖所占据的地方,体育路口那个古老建筑,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带我来这里采购,那个时候是国营的,里边买了很多肉、菜、蛋等,后来忽然改成自选商场,还令人兴奋一段,火爆的很,但最终还是被九头崖(当时的食品城)给垄断了。
28老文化宫
现在的文化宫差不多改版了一遍,曾经的文化宫感觉很肃静很优雅,甚至有一段时间还要收费一毛钱,一个中年妇女在门口守着一个小课桌,收那每人一毛钱,好像很多人都不交。老人是免票的,很多成人是工会成员,小孩是上学习班的。那个里边曾经有跳舞的、练古筝的、打牌的、还有学习班,甚是热闹。
29园林处
园林路附近,也就是现在的鹰城广场,原来这里是矿务局的园林处,里边种植了很多很多的树,常常来这里挖野菜。现在想想还是很有童趣的一个地方。
30联盟路小吃街
以前的联盟路是个覆盖绿棚的小吃一条街,热闹的很,其中涮羊肉的最为出名。好像很多很多涮羊肉的店铺,里边穿插着饺子铺、烩面店,名副其实的餐饮一条街。现在成了住宅区。
31老市场
现在的繁荣街,以前这里边批发着好多好多的东西,而且都是小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这里还是小学门口摆摊人的货源地。那时候的老市场印象中都是小摊摊,货摞堆山,甚是壮观。反而最后改造的没了那种感觉啊。
32平顶山土产日杂商店
在现在的矿工路电务厂旁,以前这里是一个小院批发着烟花爆竹、扫帚、棉絮、麻绳等,现在早已逝去了他的光影。
33皮革厂、罐头厂、树脂厂
这些都不是很了解,也没什么印象,但是作为平顶山以前城市的产物还是纪念一下吧。
34粮店
印象中最深的是西杨村粮店,还记得还拿着馍票去买馍的场面。或许我们这个年代是经历票票年代的最后一代啊。当时的粮店还是很牛的啊,卖米卖面灌油的。记得卖面的好像是个池子一样的东西带个铁皮的出口。矿工路上消防支队所在的西杨村这个地方好像也淡淡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啊。
35小食品
绢纺厂的汽水(水蜜桃、菠萝、柠檬味)小时候经常喝,现在也想喝,但真的没了。还有那个什么小雨点都是平顶山产的汽水。对了,那个冰块还记得吗?一个塑料袋里装的不同口味的汽水,可以冻成冰吃的,有好几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口味,当时夏天小孩们都喜欢拿着冻成冰的冰块凉快用。平顶山比较出名的两家应该一个是冷冰冰,那个是美滋滋(在十四中附近)。还有平顶山出的冰糕,具体印象不多了,记得小时候爸爸骑着车子带着我到那个王庄附近的冷库去批发冰糕。当时很好吃的还有一矿自己出的小冰糕,奶油味很浓,而且很解渴,比现在的老冰棍要好吃的多。记得当时爷爷在一矿上班还发着所谓的冰糕票。
童年太琐碎了,一闪而过的除了散落的记忆或许真的没有什么啊,就随别列举一些献给所有一起在平顶山成长的朋友们,以找寻些这座城市给我们儿时留下的最美丽的记忆。童年散了,但真挚的回忆却永远承载着我们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