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清照词《声声慢》艺术赏析

(2012-06-09 23:53:17)
标签:

杂谈

李清照词《声声慢》艺术赏析   
(此文和前面所有 与李清照有关的   资料   都 来自网页)
 
李清照词《声声慢》艺术赏析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对“词”的创作,不但有丰富的艺术实践,而且作出了自己的理论总结,撰写《论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自己的词作,是实践她所提出理论的好例证。下面我尝试主要从艺术方面来赏析她后期代表作之一的《声声慢》。

词是“倚声填词”,跟音乐关系极其密切,因而不但要求语言精美典雅、轻灵细巧,而且在遣词用字方面对音律的要求特别讲究。李清照《论词》就首重音律。《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叠字,一下子就显示出与“诗”截然不同的语言特点。加上后面梧桐细雨“点点滴滴”,一共九组叠字。选用的这些字词不但在意义上紧扣内容、表现渲染,就是在声韵上也极富特色。从声母方面看,“清、凄、惨、戚”四个塞擦音;从韵母方面看,全词押齐齿呼韵,除开“觅、清、凄、戚、点、滴”六个齐齿呼叠字外,还有“息、急、识、积、”等韵脚字。这些声韵本身带给人的感受就不是开朗热烈而是压抑沉郁,所谓音韵凄清,使人油然地有一种“如诉如泣”的感觉。用它们来表现作者孤苦伶仃、寂寞感伤的处境、心境,恰切形象。中国古诗的主流传统是“诗言志”;虽然陆机《文赋》早就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但是真正实现“缘情绮靡”即抒发感情细腻而精致的,直到宋代,主要还只有“词”!这也就是李清照特别要标举词“别是一家”的重要原因吧。

李清照《论词》反对“破碎”,要求词作有完整、浑然的意象结构。《声声慢》由一位抒情女主人公(作者自己)统领全篇,描述她在深秋时候日常的见闻感受,层层深入,节节铺开,以她的深深感叹结尾收束;塑造出一位孤苦妇女感伤孤寂的形象。
李清照《论词》要求词作要有“铺叙”,主张词要尽可能曲折展开,层次起伏,前后呼应。《声声慢》劈头一句“寻寻觅觅”,寻觅什么呢?过去的家国安宁、家庭幸福、美好爱情、心爱的图书文物,全都如烟如梦。如今,“乍暖还寒”,概括直叙,点出时节背景;“最难将息”,可以比较她青年时作“思妇”所写《醉花阴》的“半夜凉初透”。消寒解闷须凭酒,有的却是“淡酒”,敌不过吹得人寒冷彻骨的“晚来风急”;实际上很可能酒并不淡,仅只是孤苦的人儿心情寡淡,没有饮酒的意趣呢。长空过来南飞雁,令人更伤心;为什么呢?早年丈夫赵明诚宦游,自己在家中作思妇,作词《一剪梅》,有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旧时相识”雁儿过,却还能和谁通信!虽然有“满地黄花堆积”,可是,“憔悴损”,谁堪摘?对比年轻时,即使“人比黄花瘦”,却还能学陶渊明,采菊东篱,把酒吟诗,“有暗香盈袖”;唉!守窗独望时难过,尤其还有“梧桐更兼细雨”,漫天满耳耳连心,愁绝!
李清照认为词作要讲究“故实”,也就是要求词人要有文化修养,能够运用好前人的文化掌故。看《声声慢》吧。“怎敌他晚来风急”,化用了李后主“常恨朝来寒重晚来风”;虽说一个是亡国之君,一个是丧夫老妇,然而孤苦心情,却也相通。“雁过”句,可以说是反用古来鸿雁传书寄托相思的传说;连相思也不可寄,这伤心怎么了得。“黄花憔悴谁堪摘”,既可对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更可比较唐代杜秋娘《金缕曲》的“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青春已逝,佳侣云亡;现在是花憔悴不堪摘,是人憔悴不堪摘,还是已无人欣赏而不能摘、不愿摘呢?这其中有几重转折、多少层次啊。“梧桐细雨”,是白居易写唐明皇思念杨贵妃的“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还是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故乡在山东济南,已被金国侵占,她流亡寄住江南;深秋梧桐叶落,落叶片片归根,人今老去,却往何处归根?所以她的“梧桐更兼细雨”是“愁更愁”呀。
《声声慢》中运用这些“故实”,不作典故看,它们是现实的铺叙描写;把抽象的感情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一旦联系上前人“故实”,它们又或烘托、或反衬了作者那孤苦伶仃、感伤寂寞的处境、心境。再加上遣词用字的准确凝练生动,使得全词虽然从内容上说悲苦特甚,不同于她前期词作含蓄委婉风格,而是感情直率奔迸,但是在艺术上却仍然显示出格调高雅典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