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 沧浪风俗记  (<<人民文学>>杂志“善卷故里、善德鼎城”全国诗歌散文征文大赛优秀奖)

(2011-07-11 13:01:20)
标签:

屈原

沧山

宋体

沧浪

小桥流水人家

文化

                  沧浪风俗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两千多年前屈原笔下的沧浪历尽沧桑,而今安在?世易时移,风俗有无变异?

在洞庭湖平原的南部,有一片山环水绕,山青水秀,有良田茂林修竹之属的丘陵山乡—它就是位于湖南常德市鼎城区南部,北比汉寿,南邻桃江的原沧浪乡—现在的沧山、钱家坪乡。这里有沧水、枉水的发源地,屈原诗中“朝辞枉渚兮,夕宿辰阳”就是指的这一带。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亲眼看到了这里人们“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情景,亲耳听到了这里的农家发自肺腑的爽朗的笑声。我为这里勤劳善朴的人们所感动,我为这里淳化的风俗所吸引,我默默地许下愿,一定要把知悉的这片乐土写出个点滴,呈奉给有兴趣的人们。

        ()生产习俗

正如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乡音一样,不同的乡村也有不尽相同的生产习俗。

这里除一年两熟外,还可间种一季油菜。讲究精耕细作,合理施肥,中耕除草治虫,用现代“文明语言”说,这里的生产也可称为“劳动密集型”吧。

30年来,这里种植了有口皆碑的杂交水稻,产量高得使人们的脸上泛起了阵阵红晕;连田的油菜、遍山的杉木、满湾的楠竹,让人心底都感到宽慰。这里饲养着猪狗牛羊,特别是黑山羊,都不乏膘肥体壮。随着集市贸易的兴旺,小商小贩的小溪也已汇聚高涨。这里出产的竹木、跳板、竹埽、竹制模板、杉木合板,被运到了大江南北,而那出产黄金的沧山金矿更是令人神往……

这里的生产、生活正以新的方式奔涌着,澎湃着

      (二)生活习俗

碧野先生在《天山景物记》里曾赞美过哈萨克牧民的富有和慷慨豪放,我想,如果他拜访了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恐怕又将撩响他感情的琴弦。其实,就在这里的“平常巷陌”,无论你走进哪户人家,都会给你装烟泡茶。贤惠的大婶还会摆上一盘盘酸甜辣香的“搭茶”,供你坐下来边饮边吃。至于擂茶,一般用茶叶、芝麻、花生、生姜等捣成“茶膏”与开水兑来喝就是了。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先把粽叶放在开水里一煮,再包上糯米煮熟,又香又粘。未婚女婿都乐于提上几串去拜望丈母娘。腊月里除了杀年猪外,小粑粑和糍粑是非做不可的。见过那情景的人都知道:农家年前丰收的喜悦就是从那热气腾腾的糯米甑中蒸出来的;舒展皱纹的大伯爽朗的笑声就是从杵糍粑的“嘿嘿”声中蹦出来的;谈笑风生的大嫂的幸福和自豪就是从油滋滋的指缝间汩汩流出来的……

这里的人家多傍山而居,木构房屋,三柱屋最多,现在都崇尚修砖瓦楼房。冬天,人们惯于火坑边烤火,边喝茶边聊天边开电视消遣。每逢红白喜事,都有一群伙计“助理”娱乐;或打渔鼓拉京胡吹唢呐,或放铳炮奏乐,近年还有了民间歌舞。和城里人登门拜访亲朋挚友类似的是这里的“串门沙龙”:每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透出灯光的时候,人们便三三两两地从家里走出来,很自然的聚到某一家----“小字辈”爱谈新闻趣闻,“老字辈”最关心的是农家事务的安排、年成收获及儿女的终身大事。言语间,洋溢着对党的政策的关心,充满了生活的愉快,寄托了无限的希望……

      (三)礼仪风俗

这里盛行传统的介绍婚姻,一般由媒人撮合,经过见面过脚成婚三个程序。“见面”时兴“见面礼”,相中者由男方给女方以定亲礼物,尔后约定“过脚”。先由女方到男方,再由女方接男方去女家。择日成亲,现在大都用车接,很讲派场的。如果是打鼓启亲,猪、羊过礼,女家还须“装郎”,即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把新郎打扮一新,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郎”。

陪嫁的人叫“高亲”,由亲友团组成,父母是不在其中的,妈妈只有“哭嫁”的权利。

一对新人刚进新房,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抢占新床,何耶?人说是谁先坐上谁就“先入为主”,今后就会成“当家人”。

洞房花烛之夜,本该早送新人“银河初渡”,可这里却盛行“闹房”的风俗。问其故,答曰:“闹煞气”,据说还“三日不分大小”!

新婚燕尔后第一天,夫妻双双回娘家,不仅不在女家过夜,而且得在天黑前赶回来。女儿将分娩前的一个月,母亲要提前去探望,这叫“催喜”:如果看见女儿在室外,则说明女儿离“发兆”还远着;如果看见女儿在屋里,则预示着孕妇产期近矣。这是一个“看折”,实事何如,还是现代医术高明。婴儿一旦呱呱坠地,当爸爸的自然要点起长串的炮竹向岳母娘家“报喜”。这个时候,你用不着打听是金童还是玉女,只要看看“报喜”的篮子就明了:如果里面提的是公鸡和茶叶,说明生的是男娃,如果里面装的是母鸡和红糖美酒,则说明添的是女孩。女婿“报喜”了,丈母娘家定会在篮子里配成一对雌雄鸡作为“打发”,与回给的糖蛋类一并称为“毛足米”,供产妇兹补。接着,男女方各接各的客到男方喝喜酒,是为“打十朝”。

“三朝”那天,要下饭祭祖,以此打发“催生娘娘”。满月时,娘要给女送“满月茶”,婴儿“剃胎头”,要给师傅开“包封”钱。在百日之际,如能让小孩吃到画眉鸟蛋,那小孩长大后一定会能说会道。小孩子满周岁,叫做“娃周”。这天好事者常会让小孩“抓周”:把算盘、本子、钢笔放在一起,看小孩子先抓着哪一样,以此推测孩子的未来:抓到算盘会算账;抓到本子会读书;抓到钢笔会写文章……

至于祝寿,“有钱的三十称年老,无钱的六十称英雄”,一般祝“三六九”。家里的孩子满十五岁出“童关”,大都赈酒,讲阔气的亲友还用钱贴成“长命富贵”的字样以示祝愿。

这里的丧葬是一首悲喜交加的进行曲。别看人们穿着一般,“朴实无华”,可他们却有伟大的心胸,他们把婚事称作“红喜事”,把“扛丧”称作“白喜事”,正如鲁迅所云:用笑脸来迎接悲哀,用百倍的勇气来迎接不幸……

亡者在家“寿终正寝”三天,再由八个“丧夫”送柩归山。“人死如灯灭”么?不,这里的人们兴祝“五七”,惯用纸扎绩实物,用付之一炬的方式给亡者捎去。来年正月初一“祝新年”,清明时节忙扫墓,“七月半”里勤“下饭”,你可想见,这里的人们对他们的长辈是如何地孝敬!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这些活动已逐渐演成了纯粹的祭念仪式。

       (四)岁时习俗

一年四季,节日不少:元旦元宵、端午中秋、七月“乞巧”、“八一”建军……然而最使我心醉的要数这里的“守岁”;除夕降至,家家户户都要在灯光朦迷,腊酒飘香的氛围里烧起铺炉大火,再架上一个又干又大的蔸子,从大年三十烧到正月初一,是谓“年柴”----年年有余柴(财)呀。

人们围着火坑一边烤“团圆火”,观赏电视节日,一边笑盈盈地听那“驱邪”的炮竹声谱着新年的乐章,那精心备放的“快引加花”、礼花响起来悦耳动聩,宛如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溪,喧闹地流过各家各户,使人感到心醉。正月里劳碌了一年的庄稼人穿门过户,祝福问候,互贺新年,他们的欢声笑语和乒乓作响的鞭炮声汇合在一起,震亮了天上的繁星。

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嗅着清新,凝视着崭齐的田垄和阳光下笑翠的油菜,一副对联拱出脑海:“生活似甘泉奔放,前途如旭日升腾”,我想,改革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历史潮流!我们可爱的乡亲们原本是纯洁无瑕的,一旦解除了枷锁,他们就会笑,会富,会摒弃自身的弱点,为我们的祖国唱出一支支音调和谐,乡俗融融的情歌!

        http://s13/middle/607be0f3t9254c4d172cc&690沧浪风俗记  (<<人民文学>>杂志“善卷故里、善德鼎城”全国诗歌散文征文大赛优秀奖)" TITLE="原创; 沧浪风俗记  (<<人民文学>>杂志“善卷故里、善德鼎城”全国诗歌散文征文大赛优秀奖)"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