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开课《归纳推理》教学反思

(2017-05-16 17:36:11)
分类: 教育随想

公开课《归纳推理》教学反思

    2017419号,我在高二(七)班讲了一节公开课——《归纳推理》,此内容是选修2-2第一章《推理与证明》的第一节内容,所以我首先给出了本章的知识网络图,以此说明本节在本章的地位,然后给出了本节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听这节课,接下来进入新课的讲解。

(一) 由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如“天空乌云密布,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我们会想到天要下雨了”、“河面的冰融化,柳树发芽,草地泛青,我们会想到春天来了”等引出推理的概念,并说明推理一般由前提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的。(二)给出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推理,并观察这两个推理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到归纳推理的概念。

(三)提问两个学生,这两个归纳推理是否正确?由此说明由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

(四)进行总结(强调这是本节课重点):

归纳推理

1. 定义: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有这种属性,我们就将这种推理方式称为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部分整体,个别一般

 

2. 步骤:试验、观察  概括、推广  猜测一般性结论

 

3. 利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

即要大胆猜想小心求证

观看归纳推理微课(7分钟左右)(巩固强化)

(五)课外拓展(此处的设计是为了向学生普及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修养

世界三大数学猜想之一—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由归纳推理得来的。

    哥德巴赫猜想目前最佳的结果是咱们国家的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

徐迟曾在人民日报上刊出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主要讲的是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大家可以下去看看。

因为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所以厦门大学在95周年校庆的时候,排演了一个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以此纪念陈景润。

观看话剧——《哥德巴赫猜想》。(此话剧时长119分,鉴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只观看3分钟)

(六) 讲解了课本上的两个例题。

(七) 做课后练习,让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示,教师讲解点评。

(八) 课堂检测(3道题)

(九)课堂小结

1. 归纳推理: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2. 归纳推理的步骤:试验、观察  概括、推广  猜测一般性结论

3. 归纳推理的作用:发现新事实、获得新结论。

注:归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成立。

(十) 作业布置

 

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课。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都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正是遵照这样的原则。

概念课是我所不擅长的,因为讲起来会比较枯燥,加上学生基础较弱,我怕课堂气氛太沉闷,所以在其中穿插了有关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些东西,算是做了一次课外延伸阅读,紧接着让学生观看了3分多钟的话剧-《哥德巴赫猜想》,一方面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幸,效果不错。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数学考纲新增了数学文化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生机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上完这节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问题还是挺多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气氛沉闷,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归纳是通过观察和组合特殊的例子来发现普遍规律的过程,而这个发现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而我在讲课的时候,耐心不够,发现学生反应不上来,自己就很着急的说出了结果,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2) 没有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缺少学生间交流合作、协作学习的环节。我们学校采用的是“微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在讲授完新课后,应组织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给学生一个缓冲、消化吸收的过程。

(3) 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没有下去指导,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在学生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走下讲台,看看学生的做题情况,与学生交流,弄清楚学生的困难之处在哪里,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应继续努力。

通过此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上公开课真的非常锻炼人,准备的越充分,上课越用心,越能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这样的活动以后应该多参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