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随笔——泡茶(外一篇)

(2016-06-22 10:02:56)
标签:

散文随笔

娱乐

茶道

泡茶(外一篇)

福建    林建致

 

泡茶

 

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茶,武夷山大红袍,还有漳州水仙等,都是茶中极品,深受大众追捧和喜爱,声明远播四方。茗茶,真是处处风景,处处生香,不时送出一寸寸温情,不时给予一抹抹灵动,不时赠出一次次晴朗。

闲暇时,拿起随手泡,打开水龙头,放进适量清水,接通电源,开始加热直到水沸腾。拉开冰箱,拿出自己钟爱的茶,放在茶具一边。悠闲地静坐,宽心地沉湎于无欲无求的自然状态里。

水开后,拿起随手泡,冲洗一下茶杯和茶壶。趁热冲走第一泡茶水,一为干净卫生,二位喝得放心。撕开精致的包装袋,打开内容袋,不慌不忙地放入紧凑和绿色的茶颗粒,冲进开水,一些茶颗粒在水中翻滚、浸泡和舒展开来。用杯盖拨弄几下,一些小气泡微微地在荡漾。

一会儿,一股清新的茶香四处弥漫,扑进鼻孔,触动味蕾最里层,令人陶醉,略微兴奋,夹杂喜悦,原来茶如此舒心和惹人愉悦。泡茶,仿佛捧着幸福和自在,行走在从容和闲适里,堪比走在一幅幅书法的脉络里,迈进一幅幅画卷的景致内。

俗话说:“水倒七分、茶倒八分、酒倒满。”琥珀色的茶水倒在茶杯里。单单色泽就令人满意和欣慰。端起茶杯,往嘴里靠近,鼻子闻几次后,喝上几口,滋润、香浓和醇厚,直冲内心渴盼之处,不知不觉也会打开惬意之门,走进爽滑和美妙的一地包容里,沉浸在开心的味道里。

茶水,需要慢慢地细品,用舌头感知,用嘴巴尝试,用心灵分享,用灵魂交集,用深情厚意探知茶味的深处。三五人,坐在一起,放松、自由和和谐。海阔天空地闲聊,天南地北地交流,天上人间地谈论,一花一草地讨论。以酒论英雄,以茶找真知。品茶,也就是品味美好和舒适的生活,丰富每一个日子。无论亲朋好友,还是邻居同学,都可以在泡茶的陪伴里流光溢彩,添上一股股弥久不衰的浓烈气氛。

喝茶,生津润喉。茶水,无异于琼浆玉液,在普通里有存在的价值,在大众化里有独特的滋味,在无比寻常里有离不开和放不下的牵引。开水是开始,茶叶是内容,茶水就是产品,享受茶水则就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

作家汪曾琪说:“人走茶凉。”我说,人到茶温,人来茶暖。有茶相伴,人生多出一种味道,是满月的情怀,也是阳光的香味,更是流水的欢腾,也是云层的豁达和蓝天的洒脱。品茶,与茶为友,就会神清气定,就会起落不惊。泡茶和饮茶,抛走沉闷的束缚,远离名利的羁绊,且饮且回归自然,且乐且风雅快慰。

没有人,茶就不会存在;没有茶,人就会失去一种闲中之味,失去一种趣味。于是,怎可无茶?

 

杆秤

 

在印象里,杆秤有大小之分。一般一个小队里只有一只大杆秤,小杆秤普通得基本家家都有,户户必备。秤杆是木制品,头粗尾尖。还包括金属秤锤、秤盘和弯钩,以及两个提绳。秤杆呈黑色,上有分明的银色或金色秤星。称东西时,依据秤星看出重量大小,是一种称量的标尺。

佛生日,或是祝寿时,会分一些肉。家长会用杆秤称一下重量,多则切下一些,少则补上一点。收肉人也会过一下杆秤,以便在下回礼尚往来。肉不要分太多,会心疼;也不能太少,会显得自家贪婪,有占便宜之嫌疑,会惹来闲话,引起心里不痛快。

夏收和秋收稻谷,用大杆秤称重。把扁担穿过套绳,两个人略微屈腿,放在肩膀上,稍微用力,就能扛起一袋又一袋稻谷来。一手灵活自如地移动秤锤,把握好杆秤。一般一袋稻谷五十斤上下。干谷轻一点,湿谷重一点。晒干稻谷,经风或风鼓过滤掉瘪谷和杂物,过秤后就装进蛇皮袋,记一下重量,装进谷仓。

许多人家借到大杆秤,全部过杆秤,得知收获稻谷多少斤,以图心里有一个底数,究竟是丰收年,还是欠收年,然后,心里踏实一些,更安心一些。稻谷不够,需要多购买一部分,以度过青黄不接的年月。

每一家杀猪宰羊时,一般都会使用大杆秤称重量,心底基本知根知底,能卖出多少,收入有多少,大数不能出错,才不会引起不快,甚至引起夫妻相互责骂。经过小杆秤多次称重,卖出大部分肉。杀鸡宰鸭时,也要过杆秤。重量较大时,可以吹一吹牛,炫耀一下,威风凛凛,得意洋洋,图一个不输人的气势。

一个个场景历历在目。每次买猪肉时,屠夫都会把杆秤尾部翘得老高,令买家心满意足,给足乐意的买卖心情。称好称完后,多数人家会拿出自家小杆秤,验证一下,自己有没有吃亏。若是缺斤少两,埋怨在所难免,会怪杆秤偏轻或偏重,也会怪屠夫会吃人,嘴上念叨着,不补足不想再买下一次。这时,屠夫只好切下一小块肉,补好补足重量,安慰买家,让买家心平气和,甚至心花怒放。

杆秤用久后,自有一股沧桑感。有时秤锤丢得不知所踪,就用相同重量的废铜烂铁代替;有时秤盘断线,就用尼龙绳补上;有时秤星模糊,就慢慢地斟酌,细数斤两,以图仍旧大致精准;有时提绳不能使用,就随便找一根绳子替换,老旧杆秤仍旧舍不得不用和丢弃。

现在,杆秤基本很少能见到。电子秤占据着广大市场,一按按键,多少斤两,需要多少钱,一下全部算好。不用比心算,不用担心算错,也不必盘恒良久。电子称方便、省心和快速,已成为一股主潮流,风靡一时,势不可挡。

杆秤的时代已是过去式。只是,一股温暖的回忆仍旧在心头摇曳,染红日子,演出一幕幕活生生的片段。杆秤的形象依旧没有脱水萎缩,不曾泯灭殆尽,给老百姓一抹抹惦记的情分,模样和魅力依旧清晰到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林建致,笔名林江文。中共党员。1974年生于福建永春。1996年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永春仙夹中学教师。2005年加入福建省青少年文艺家协会,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十几次获全国文学艺术大赛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2015年获中国散文创作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