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东湖胜景与李白诗
(2012-06-24 21:40:32)
标签:
李白东湖秋登谢杋北楼宋体宣城文化 |
东湖胜景与李白诗
李鏖
枣庄如今已拥有了自己身边的名胜——东湖公园。东湖者,盖因西湖而言。而枣庄没有西湖,盖因枣庄新城前辟有一处凤鸣湖,胜似杭州西子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故称枣城之湖为东湖也。此等说道颇有些别扭……而且读者 诸君看了此文的题目,或许以为唐朝诗人李白与枣庄东湖也有了什么渊源?其实没有,盖因李白的一首诗引起的诸多联想和感慨。
两年前,我游东湖,但见“滕王高阁临江渚”——我误将眼前的“望湖阁”当成了“滕王阁”。两者虽无什瓜葛,但东湖高阁也是十分的气派,可与滕王阁和岳阳楼相媲美。更似邺城铜雀台,遥对大乔(文化路大桥)及小乔(大桥北副桥)——因为这“望湖阁”乃是东湖的点睛之笔,诸多文人雅士争相赋诗作文,歌之咏之。登阁眺望,但见碧波潋滟,柳浪闻莺,台榭阁楼,双桥如虹。虽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之气势,却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韵致。如今再游东湖,观枣庄历史名人文化墙、踏西岸金沙滩、徜徉健身秧歌文化广场,但见“望湖阁”已更名“中兴阁”,是为纪念枣庄因煤而兴的辉煌历史,颇耐人寻味。登斯阁也,一样的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最引人入胜处当数湖中孤岛前侧的迎宾景观奇石,如火炬,似铁拳,更像女娲补天的五彩石。石下则草书李白《秋登谢朓北楼》诗。此诗系我市滕州籍著名书法家马世晓先生(现任浙江省书协副主席)最得意的狂草书,一如笔走龙蛇,龙飞凤舞。只是太过于夸张,一般人难以辩识,有道是“吓跑了张旭,气死了怀素”,就连我这个研究文字二三十年的“半文盲”,费了好大劲,才约略读懂了李老先生一千多年前所作的这首名诗的宏旨大意——原来这东湖之美,全囊括在了这首诗中,难怪被马先生借来书写在了这湖中的奇石上。
我说“约略读懂”了李白的诗,其实并非全懂:此诗系李白何时所作,何处所作?谢朓何人,北楼何处?因何而作,诗意若何?回家后我到网上搜索,却仅见原诗,未有注释;找《全唐诗》,橱内则无;好不容易找得一本《李白全集》,慢慢读来,如甘如饴,方解个中滋味——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由幽燕归来后,在梁宋间滞留了一段时间,又由宋城(今河南商丘)至山东曹县,不久又从曹南出发前往江南,于是年八月来在了安徽宣城,至年底方离开宣城去金陵而往游当涂、石门。在宣城期间他终日游山玩水,吊先贤,访故旧,听胡人吹奏秦地《梅花落》曲,送侍御崔成甫兄弟之金陵,推杯换盏,诗酒唱和,先后写了十多首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这首《秋登谢朓北楼》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了。
《秋登谢朓北楼》诗曰: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此诗作于是年深秋。诗中对登楼所见的深秋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抒发了对前辈诗人谢朓一往情深的怀念之情。
江城,即指宣城;谢朓北楼,即南齐诗人、宣城太守谢朓所建的楼阁,在宣城陵阳山上;两水,即指环绕宣城的宛溪,句溪;双桥,即指宛溪上的凤凰、济川二桥。可谓美丽的江城(宣城)如在画中,山色渐晚仰望晴空。凤凰、济川二桥横跨在双溪上,宛若天上绚丽的彩虹。城边炊烟袅袅升起,使葱郁的橘柚树也笼罩了一层冷冷的寒霜。秋色萧索,使梧桐树也显得更加苍老。又有谁会登上此楼追古怀想,也只有像我这样多愁善感的人,才会登斯楼怀想那远逝的宣城太守谢老先生了。
另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曰: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同时作于是年深秋,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宣州,即今安徽宣城县。据载,李华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拜监察御史,第二年“出按二千石”,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白与之登谢朓楼而作此诗。全诗通过高楼欢饮的描写,忧时叹己,抒怀言志,表现出诗人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
——还是李白《秋登谢朓北楼》诗意境优美,引人入胜,颇似专为东湖胜景而作。如能将此诗楷书于马先生狂草书后,无疑将有助于游人对该诗(或东湖)的理解(或赞美)——此即拙作的小小心愿矣。
(责任编辑:王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