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令人企慕的寿镜吾先生的教书境界(生活随笔)

(2011-09-14 10:15:08)
标签:

鲁迅

方正

三味书屋

寿镜吾

宋体

文化

令人企慕的 寿镜吾先生的教书境界

山东台儿庄 赵雪梅

鲁迅先生在散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用极大的篇幅描述自己少年时代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自己的一位饶有趣味的先生——寿镜吾先生。鲁迅先生说:“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而这位先生确是如此的。

先生方正到什么程度呢?在鲁迅的文章中看不出来,据有关资料记载,寿镜吾(18491929),名怀鉴,又字镜湖,晚号菊叟,绍兴城内都昌坊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也不愿儿辈科举入仕。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厘定规约,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教学之余,以读书自娱,除经史子集外,博览稗官、笔记。晚年常阅报纸,与人议论时政,言及帝国主义侵略、订立不平等条约时,辄气愤扼腕,大骂朝廷卖国贼。

  先生质朴到什么程度呢?先生清贫自守,晚年,置一夏布长衫,挂于墙上,与两子换穿。书馆名为“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说:“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这位老先生搏学到什么程度呢?不光小儿子,其实,他的子孙们几乎个个是鸿儒,只是因为遵守祖训,一心在三味书屋教书,所以才默默无闻。20世纪30年代,寿镜吾的一个名叫寿孝天的侄子偶然走出书屋,一下子就轰动了中国文化界,他与人合作编写了《辞源》。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寿镜吾就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下了卓越功勋。

鲁迅先生对他的这位老师恭敬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鲁迅离开三味书屋后, 每年春节前,总是用大红八行笺给我祖父写拜年信,都是恭恭正正的小楷,以“镜吾夫子大人函丈,敬禀者”为开头,以“敬请福安为结尾,下具受业周树人顿首百拜”之类的话为结尾。鲁迅无论求学南京,还是留学日本,或入京工作,只要回乡便不忘去看望寿先生。


先生教书绝对负责任。寿镜吾先生只教少数学生,而且要到家里考察,认为孺子可教,便收为弟子。他的私塾是全城最为严厉的书塾,学生最多八个,多了他认为教不过来,看来先生教书要的是质,不是量,责任心可见一斑。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 这八个学生他逐个教授,学的内容都不一样,完全做到了因材施教。少年鲁迅敏而好学,进步很快,先生给他“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所以先生最初这几天对他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我们的班级授课制批量高效生产人才,私塾的这样低效运作当然和我们无法相提并论,但就是这样低效运作的私塾走出了文学大家鲁迅、周作人,这不令我们反思吗?
先生很开明,关爱学生,和学生关系融洽。学生给先生行礼,他“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学生们课间“ 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通常只要人去得不多,玩的时间不太久,先生是不会生气的。每逢春节,学生都要到他家拜年,次日他必回拜。他常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鲁迅父亲病重,亟需一种三年以上陈仓米,鲁迅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寿先生。几天后寿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所以后来鲁迅只要回乡便去看望寿先生。我们看不出所谓的什么师道尊严,完全是师生平等,甚至是互敬互爱。这样的师生关系恐怕今天也是令人羡慕的。
最令人难忘感慨的是师生共读的情景。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 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自己读书,和学生一起读书,自得其乐,以至忘我,全然不顾老迈师长的形象,这种陶醉于书香学问的美好享受对学生的熏染远胜于规劝读书的说教,果然在鲁迅身上奏了效,因为“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对,上书:“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读书做学问和教书本来就应该是一体的,先生做到了。然而我们教语文的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有的老师根本就不读书,只会监视逼着学生读书,读那些垃圾文章,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 
先生执行的是标准的素质教育,不考试排名,他更不主张读书为升官发财。次子鹏飞富才学,镜吾将其锁于楼房内,不令出而应试。鹏飞缘绳而下,赴京得朝考一等第一名,授吉林宏安知县,镜吾斥为不孝,拒收送来之银。书屋后有丹桂一竿,时徘徊其下,有一亭名自怡,又于对面墙上,书寄傲两字,以示傲然遗世,自得其乐之意。鲁迅于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入三味书屋受教,历时5年。自然,其道德文章予鲁迅以深刻影响。在先生看来,读书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有更高的人生境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先生是这样的人,今天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
先生坚持教书六十载而无职业倦怠,不能不说是奇迹。显然不是为只有八个学生微薄的工资而教,更没有什么上级逼着他去教。只能这样解释,对于他,教学是一件乐事,和他读书一样,其乐无穷,不然何以一生乐此不疲呢?教书到这境界,天下多少老师只能望其项背!
我们可以说,寿先生绝不是平庸的教书匠,称为教育家,学者,恐也不为过,他和鲁迅一起留名后世,定非他的人生追求,但是凭他的学问师德,谁又认为他不该有这样的殊荣呢?

(责任编辑:秦兴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