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简而言之,教育生态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教育生态学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看作自然的人,又看作社会的人,从某种角度是以个体的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还要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等内在的环境因素,从生态环境因子的分析中探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从影响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相互联系中,综合研究教育的发展规律。
一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840年J李比希(Justus
Liebig)研究了各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的影响后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并不是受它所大量需要的价养元素的限制,相反是受那些微量元素的限制,只要稍稍增加微量元素,谷物产量马上就会显著提高。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定律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1)在教育生态学中的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而不只是某些因子。限制作用不仅仅是因为某些因子的量太少,低于临界线,某些因子的量过多也起限制作用;2)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不仅对限制因子的作用具有适应机制,而且能主动地创造条件,积极地反馈调节,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
二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耐度定律是谢尔福德C
Shelford提出来的。他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够成功地生存下来,必然要依赖各种复杂的条件的存在。如果对其中任何一项生态因子的性质加以改变,或将其含量子以增减,使其量达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那就可能导致一种生物消火,甚至绝种。简而言之,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的忍耐范围是有限度的,“过”和“不及”都是有害的。这就涉及到生态因子作用的三种状态:最小量、最大量、最适度。最适度的“度”是生态因子质和量的统一
三教育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一个物种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的幅度,称为生态位的宽度。与生态位相关联的是竞争排斥原理和资源分享问题。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每个学生个体在班级这个生态环境中都处于相应的位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的形成既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其客观原因。
四花盆效应:即生态学上的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或微栖所。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人工控制湿度和温度,在一段时期内,作物和花卉可以长得好。但是,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位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会枯姜甚至死亡。
五阿里氏原则:生物种群的疏密程度随生物的种类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过疏或过密都会起限制作用,所以,每种生物都应有自己的最适密度。体论与系统观对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联系的思考,就能发现和解决教育在宏观与微观上的失误;以教育生态系统和教育的生态平衡的视角考察教育生态的结构和功能,就能主动地调控教育外部和内部的生态平衡,从而确保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运用教育生态的原管理和规律,就能深入洞察教育的本质及其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出教育多维效益;以教育生态学为指导,规划布置学校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促使受教育者内心环境的构建和协调发展;将生态意识整合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促使课堂与社会以及课堂内部的关系转变。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想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人们在进行教育与教学设计时,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有机结合,注重实践、体验,促使自然界、大社会成为课堂,课堂亦是社会。课堂内也有各种关系,要促使课堂内部的关系发生转变,通过自我努力的开拓,反观性对话,非对抗性的讨论,合作调查,协同开展问题探究,改变知识传授的那种授受关系,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究者、平等的对话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