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明道语文教学实录(3篇)

(2013-09-23 21:07:07)
标签:

学长式教学

案例

校园

分类: 他山之石

 

●《狼》教学实录

胡明道执教 人教版初一语文

一、巧景激趣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二、点题入文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请同学们拿起书和笔,自己默默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快快快。

接下来,同学们互相讨论疑难,老师分小组布置任务,每6人负责一个自然段。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解决疑难的句子,二是说出本小组解决疑难的绝招。

学生分小组讨论。约五分种后,老师让第一组的一名学生翻译,另一名学生指出:“我们的绝招就是加一个字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第二组:甲翻译。乙:有两个绝招,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二是参考注释。

第三组:甲翻译,教师插问:回答我几个问题,哪是“放下”、“拿”、“互相看着”?学生一一回答。

教师:我们试试“眈眈相向”。师生表演。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第四组:甲翻译,师问:什么叫“暴起”?你们的办法是不是就在这里呀?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五组:甲翻译。师问:“断其股”是什么意思?“股”到底是大腿还屁股?生答“是大腿”。

乙:我们的经验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古文用上。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乙:我们根据“亦……而…… ”确定它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

教师:好,现在我们把大家的成果一起汇报出来,汇报的方式就是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三、总结成果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四、融入文本

师: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师:你们看过朱军的《艺术人生》没有?看过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没有?他们俩就有本领把别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我们现在就把流汗的人心里的故事挖出来。请后两排的同学组成记者团,一起设计问题采访屠户和蒲松龄。前排的同学研究文本,猜猜他们会问什么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的依据。现在分头准备。

教师:(三分钟后)“面对面”言谈开始。看看发问的能否问到对方心里去,回答的能否把问题准确地回答出来。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我走了很远。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答4:前后都有狼,而骨头都扔完了,我怕前后夹击,狼会吃掉我的。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教师小结这部分的答记者问:屠户基本上是勇敢的,也还算机智的,对不对?(大家造成赞同)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师补充问:写的是狼的故事,为什么故事的结尾却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而不是说“狼之变诈”?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师(恍然大悟状):我懂了,不仅是狼,一切想害人的,只要想坑人,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可悲的。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5答:第4段第2句。(教师提醒他念出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教师示意他表演一下这几句所写,生微眯眼睛,慢悠悠地摇头晃脑。

师:大家觉得这个“笑”字笑出了人的自豪。那么,在中国古典作品中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五、课外延伸

师:我刚才听到有同学喜欢看科普文章,动物大世界,说说那里面的狼是怎样的?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教师结合演示文稿告诉学生三个有关拯救狼的事实。然后问:“你觉得这是什么回事呢?是蒲松龄错了吗?还是环保主义都忘了要保护人类呢?

现在就让大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文学狼”与“自然狼”的问题研究。

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老王》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这幅图中所画的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在平时我们往往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关注,可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却是普通人,你是否关注过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这样一位普通车夫的故事——老王。
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就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请语文科代表做好发言记录。
生1:文中“脑袋慢”、“没绕过来”、“慢了一步”为什么要用引号引起来?
生2:引号是为了引用老王说的话。
生3:引号是为了直接引用老王说的话,为下文做铺垫。
师:看来大家对引号的作用掌握的不错,回答的很好。给提问和回答的同学各加1分。
生4: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是更深的不幸”?
生5:第一个不幸是指的从小营养不良,第二个不幸指的是得了恶病。
师:那么由这两个方面来看,可以反映出老王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什么呢?
生6:苦!
师:头脑真是灵活,给两位同学各加2分。
生7:为什么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车?
师:给这位同学先加2分。是啊!为什么有三轮车不敢坐,而要去挤公共汽车呢?
生8:因为老王的一只眼睛是瞎的。
生9: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所以作者不敢自己独自乘三轮车。
师:能联系文章背景思考问题,说明预习工作做的不错,各加2分。
生10:在老王去给作者送鸡蛋的时候,为什么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的数不完”?
生11:因为作者当时被老王的样子吓到了,所以记不清数目了。
生12:因为事情隔了很久,所以作者记不清了。
生13:因为作者很惊讶,老王在这个时候还能亲自给她送鸡蛋。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不错,想的也很全面,做了认真的思考,各加2分。
生14: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的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为什么写他不老实,这个老实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先给他加上3分。大家看看77页的第三段倒数第二句“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此处也有个“老实”,两者对比一下看看两个“老实”的含义如何?
生15:第一个“老实”是指老王年轻时不规矩。第二个“老实”是指老王厚道。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确实要费些脑子,先给这位同学加上2分,课后我们可以再仔细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具体的分析。
生16:怎样理解“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加3分。结合课文来看,前一个不幸应是指什么?
生(齐):从小营养不良
师:很好,那么后一个不幸指什么呢?
生(齐):害了恶病。
师: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生17:我想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说明的是他从小生活环境不好,而害了恶病说明他的生活状况的不好,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下,给他加上2分。再给大家一天的时间思考,我们明天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8:老王吃鱼肝油后,到了晚上真的看得见吗?
师:加1分,哪位同学能回答她的这个问题?
生19:我想应该是看的见的,因为夜盲症是因为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而鱼肝油中含有这种成分。
师:看来你不仅对文章有研究,对医学也有兴趣。给你加上2分。
生20:前者是写十个或二十个,后者为什么还要写多得数不完?
生21:因为日子长了作者记不清了。
师:给她们各加1分,同学们可以思考看看能否从这个问题中得到什么启发?
生22:我笑着说“有钱”,为什么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师:给他加上2分。我们可以从老王的性格方面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生23:表现了老王的善良。
师:反应很快,加3分。
生2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鸡蛋,都给我吃?’”为什么“强笑”?
生25:这样表达更为准确。
生26;这样表达较为含蓄。
生27:更突出作者看到老王病成这个样子还给她送鸡蛋时的难过。
生28:与前文“我害怕的糊涂了”相照应,表达了作者看到老王时的意外。
师:看来这个问题同学们的争议很大,给每位同学各加3分。我们可以下去再思考一下,明天来解决。
生29:为什么作者每当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的?他哑着嗓子问我:“你还有钱吗?”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不幸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一句结尾,这有什么作用?
师:先给这位同学加上3分。在这句话中,作者称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这个幸运是与谁比较而说的?
生(齐):老王
师:其实不管是老王还是作者,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而这句中说老王是不幸的人,作者是幸运的人,究竟有什么含义,由于时间关系,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做一个思考的作业。现在请我们的科代表总结一下发言情况。
科代表:整节课共有20人发言,提问不解之处的9人次,共15分;回答评价的18人次,共36分;提问“精彩的”5人次,共13分;总分为82分。(其中有同学多次发言)
师:今天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有越来越多的精彩。下课!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

师:——今天学哪篇课文,知道吗?
生:《皇帝的新装》。
师:我怎么听出了“扫兴”的味?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群:听过。看过。
师:(出示安徒生画像)这就是作者安徒生。
师:那今天还学什么呢?你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吗?
生1:今天再学《皇帝的新装》有什么意义呢?
师:好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要探究探究,读熟悉故事的文本还有什么意义?
生2:安徒生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生3:这个故事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师:对!要把阅读同我们的生活、发展联系起来,这些问题都很有思维价值,值得好好探究。同学们,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生于1805年,2005年是他诞辰多少年?算算看!
生:200周年。
师:不错。为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的一个塑像前进行吊唁,现在猜一猜,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成人多。
生:(齐)孩子多。
师:(出示幻灯片)可惜,你们猜错了,这是我从人民网上下载的一幅照片,你们看———
生:啊?都是成人?
师:对,都是成人,安徒生是童话作家,童话是孩子爱看的,为什么纪念他的却是成年人呢?这可真费解。让我们带着以上4个问题阅读这篇著名的童话,探求问题的答案吧。请快速通读全文,为自然段编上序号,看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学生默读全文,教师巡视指点。]
指名一学生上黑板板书本文难字、生字:骇、御、聘、爵、赐。[教师用红笔勾画易错的笔划,全班齐读生字二遍。]
师: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是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的故事。
师:(板书,略)皇帝——爱、做、展——新装
你们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
生:做新装。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生:因为做的过程有几个人去看了。
师:有三个人去看了。大臣看:在哪一部分?
生:5—13段;官员看——
生:15—17段;皇帝看——
生:9—22段,展新装在27—36段。
师:现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已整理清楚了。不过这是早就听奶奶讲过的。别忘了,我们还要探究今天再读有什么意义哩。(提问题的同学满足地点头。)我建议我们来进行一个学习活动。
[出示幻灯片:合作对对碰]
请问你:你当时说了什么话?心里怎么想的?脸上有怎样的表情?
帮帮你:文本中描写你的句子还有这一层意思——
师:今天的“合作”是你问我答,你差一点,我帮帮你。现在就以大臣、官员查看做新装的部分为例展开。1、2组为臣子组,3、4组为“皇帝组”。好!先在小组内部商量商量,提什么问题考对方,怎么帮对方更好地解读文本。[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师:“合作对对碰”现在开始!
生4:请问皇帝,你为什么自己不去,要派我去看衣料?
师:问得好!你当时心里怎样想的?谁回应?
生5:我想去,又怕看不见,别人说我愚蠢,于是就想到派你去了。
师:哦?你是从文中哪一句甚至哪个词看出来的?大臣组,对皇帝组的回应满不满意?(不满意!)那谁来帮帮?
生6:皇帝,你自己想去看布料织得怎么样了,但“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就不敢去了。我们觉得“不大自然”这个词写得很好,这表明你心里是虚的。但后来你又觉得自己不用害怕,最后觉得“比较妥当”的办法是派我去,“比较妥当”是很有意思的,表明你又不自信、又狡猾。
师:啊!你们组的探究深入到了句、词。快!让我们分享,把“不大自然”、“比较妥当”圈下来。咦!怎么这么两个不起眼的词还这么有意思呀,看来这个皇帝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哩!真是一波三折呀。来!让我们齐读第5段。(教师范读,着重读出皇帝的老谋深算)“对对碰”继续。
生7:请问老大臣,你一到织布机前,说了什么话?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哪位回应?
生8:我在心里说:“愿上帝可怜我吧!”“我什么东西也没看见!”没敢说出来,我心里很慌乱。
师:你为什么会用这种口气在心里说话?
生9:因为我官位高、资格老,从没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师:请你带着你的心理活动,把这个哀叹的祈求上帝怜悯的句子读一读吧。
[生读]
生10:请问老大臣,在听到两个骗子问布料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后,你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生11:我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师:喔哟,连用了两个“难道”,来,让我们圈下来,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哦,用反问加强语气,更符合他的年龄、地位、身份。喂,这位老大臣,刚才你念的都是安徒生揣摩的,你能否在他的基础上,再创造创造。
生11:我想,糟了!如果知道我看不见,我恐怕要——
师:下岗了。这位是“广式”老大臣“栽了”!
(生大笑)还要与合作对手对对碰吗?
生12:请问老大臣,你为什么要三次睁大眼睛?
师: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三次睁大眼睛在文中哪里?
生12:在第8、9和12段。
师:谁来回应?
生13:我三次睁大眼睛,是因为我什么也看不见,我想努力看清楚。
师:帮帮他!
生14:你三次睁大眼睛,脸上的表情是不完全一样的,第一次是很震惊,第二次是害怕,第三次是哀叹。
师:哦!很无助,看来你的心理活动还很复杂,很有层次哩!你能把你的心理感情在脸上用神态表现出来吗?
生14:(做睁眼、张嘴、皱眉状)(全场师生鼓掌)
生15:请问老大臣,两个骗子讲布料时,你为什么要“注意地”听?
师:对呀,你地位这么高,听两个普通工人讲话,你最多也只要“耐心”或者“诚恳”地听,就可以了,怎么要“注意地”呢?谁来回应?
生16:因为我什么也看不到,我怕回到皇帝那儿汇报不出来,所以必须“注意地”听,用“耐心”“诚恳”都不能表示我这时的神态、心情。
师:太好了!这个平常的词还有这深的意思呀。来!分享,将“注意地”圈下来。
我也来问一问,请问,你什么都看不到,可你对骗子怎么说的?
生17:我心里害怕得很,可口里却说:“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师:虚伪,你这人真虚伪。(学生会心地笑)咦!你们怎么不问官员呀?
生18:请问官员,你去看布料时,是怎样想,怎样说的?
生19:我心里想“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我可能会说与老大臣一样的称赞布料的话,例如“美极了,真是美极了”等。
生20:请问官员,你为何不用老大臣的“难道……”这样的句子?
生21:因为我年轻一些,我不太自信,我怀疑自己不配有现在的地位。
师:大家探究得太好了,通过相同的神态不同的句子,我们看到这两个臣子的心理及神态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处,这可能是听奶奶讲故事听不到的吧?(生点头)。这是不是就是今天再读文本的意义?(第一个提问的学生自豪、满足地点头)(边出示幻灯片边解说)鉴赏文本的语言时,你可以:选———独特语;异常语;深义语。品———咀嚼;想象;比较。
师:现在“对对碰”的双方改变了。我代表皇帝,你们代表群众。我们互碰、互帮,谁先来?
生22:请问皇帝,你已经派了两个臣子去看了布料,他们也对你进行了汇报,你为什么还要去呢?
师:因为我心里痒痒呀!你想,我那么爱穿新衣服,我既不关心军队,又不喜欢去看戏,只喜欢穿新衣,每一天每一点钟,我都在更衣室里嘛。
生23:请问,当你看不见衣料时,你心里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也说“难道……”?
师:哎呀,这个问题我请我的亲友团帮忙回答一下,请你好吗?
生24:皇帝心想“我什么也没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后来他用了两个“难道”句,表明他也是自以为地位高,认为这事难以相信。
师:哦,我与大臣都认为自己不可能愚蠢,只不过我更用了一个词———
生:“骇人听闻”。
生25:请问,你去看时,为什么要带一大批圈定的随员,包括两个看过布料的臣子。
师:我可偷偷观察他们的表情,看看他们谁看不见布料,那可是我下一次罢免官职的对象啊!你们是不是认为我特狡猾呀?
生26:你穿衣服时,为何要两次扭腰身?
师:笑我丑态百出是吗?(出示幻灯片:皇帝在镜前“穿衣”)
生27:有个小孩说你“没穿衣服”,后来大家都说你没穿衣服,你为什么还要游到底?
师:这个问题还真不好答,请你帮帮我,好吗?
生28:你的心是虚的,但又不愿承认,硬撑着游到底。
师:哦,我是一个不愿轻易接受事实真相,接受真理的人。我真是一个——
生群:爱虚荣,又狡猾又虚伪的人。
师:现在,轮到我发问了。请问,第20段中,两位官员在介绍布料时,为什么“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生27:因为他们以为别人很聪明。
生28:因为他们认为别人可能不像他们那么愚蠢。
师:哦!就是这两个臣子最愚蠢!
生29:不,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看不,承认自己愚蠢。
师:哦,原来都是一群不说真话的人呀!请问群众,在35段里,你为何说“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为何要重复“有一个小孩子说”,这不是啰嗦嘛?
生30:这表明不是他说的。
师:好虚伪呀,这样可双保险,错了,是小孩子说的;对了嘛,更好。这个平常的句子也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呀,今后阅读时可不能让这样的句子“溜走了”。
生31:因为这些人都是虚伪的人。当时的社会就是虚伪的。(师转身写“骗子”)只有孩子一个人讲的是真话,他是天真的、单纯的人。(师转身写“纯真”)
师:有什么话还想说吗?让我们走进“聊吧”吧!出示幻灯片:骗子,我们偷拍了你们策划时的录像带———小朋友,你使我想起了……;安爷爷,我想对你说……稍稍酝酿一下,任选一个对象,聊聊吧!
生33、34:我们选的是骗子,我们录下了他们策划的过程。(上台演示)
生33:哎!兄弟,这些日子手头没钱了,搞点钱吧!
生34:怎么搞呢?难道去抢银行吗?
生33:那不行,会杀头的。
生34:这样吧,不如我们到皇宫去搞吧!
生33:到皇宫,那更危险了。
生34:你听我说,皇帝不是爱穿新衣服吗?
生33:那又怎样,我们又不可能帮他做新衣服。
生34:你说对了,我们就可以帮他做新衣服。
生33:你犯糊涂了吧!我不是告诉你我没钱了吗?哪来的钱给他做新衣服。
生34:我们可以不花钱,假装给他做,他还要给我们不少钱哩!
生33:别!这被别人知道了我们做假,是要杀头的。
生34:不会,我们就说愚蠢的人,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衣料的。
生33:皇宫里里外外这么多人,难道没一个人揭穿我们?
生34:放心,现在谁不说假话?更何况每个人都要顾自己的面子。[全场热烈鼓掌]
师:这段录相带真精彩,我们好像确实得了一点“启示”,你说是吗?(对着提此问的同学)还有要聊的吗?
生35:我找的是小朋友。小朋友,我佩服你敢说真话的勇气,你没有顾虑,不怕别人说你愚蠢,你的纯真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起来一次我说了真话,别人诬陷我,打击我,最后真相大白了,我才清白了。
师:祝贺你,祝贺你坚持了一份纯真,愿你永远做说真话的人。
生36:小朋友,我想起有一次我对妈妈撒了谎,与你比起来,我真不好意思。
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做一个诚实的人。
生37:安爷爷,你写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确实是有教育意义的。(师:哦,夸张的故事还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我明白了你是为了反映当时都说谎的社会现象才写这个故事的。
师:哦,我想起来了,安徒生有一次说过,他写的童话不光是给孩子看的,怪不得纪念他的都是些成年人哩!哎,好像我们的问题都解决了,但课堂不是消灭问题的地方,让我们带着问题出课堂吧!
[出示幻灯片:带着问题出课堂,今天还有皇帝、大臣和官员吗?]
下课!谢谢同学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