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

(2012-03-22 22:23: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研心得

一、说教材

(一) 此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教材。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词从整体上可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本词即为豪放派大家苏轼的代表作品。文本中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情怀。在学习文本时,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在困难坎坷面前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加深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理解并准确背诵《定风波》这一词作。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特点;从诵读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

3.情感目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背诵这首词

2 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引领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境遇的坎坷,让他们学会拥有像苏轼一样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

2、掌握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特点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诵、背诵、默写,培养学生欣赏宋词的基本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素养,本课在教学时我将采取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四种形式。

理由:学生在诵读时,在诗歌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方面,应给予一定的知道,这样能更好地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设计问题时,将会通观全篇,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词的语言比较凝练,词的创作经历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所以针对有些问题,需要适时适当的点拨。再设计练习题目时,我将苏轼的一首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这首词进行对比,对比中让学生体会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三、说学法

  1、朗读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

理由: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充满声情的反复的朗读,可以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从而进一步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独立思考法

   理由:设计问题时,应考虑有一定的梯度性,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有些简单的或稍难的,能够独立完成的,则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

3、合作探究法

理由:本班学生思想活跃,部分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学生间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风气较浓厚,但学生普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在学法上仍需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站在这儿说课,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当人生中遇到风雨时,苏轼会怎么看? 现在让我们在他的一首词《定风波》中寻找答案。 

(二)诵读诗歌

1、自由朗读

理由   俗话说:三分诗味七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觉的整体把握词意,感悟词作意境,为下面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打下情感基础。先小组之内读,然后每小组评出一个代表声情并茂地朗读

2、听配乐朗诵

理由  通过配乐朗诵,创设一定的意境,把学生带进当年苏轼归途遇雨的情境中,同时达到对文本整体感知的目的。

3、教师范读

理由  教师的范读采用背诵,既身教胜于言教,又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三)问题设计

1、通过反复诵读,苏轼给你最鲜明的印象是什么?(在多次朗读后,设计这个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很有必要。这将利于学生去初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2、上下两阕文字的内容如何概括?——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这样设计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更好地体会这首词即景抒情的方法)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让学生知道这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既指自然界的烟雨也指人生的风雨。从中体会苏轼性格中的无畏、洒脱与坚强。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 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让学生体会语句的表层义与深层义  表层:回头看来一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5、苏轼为什么不躲雨?

  (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6、苏轼的“归去”与陶渊明的“归去”一样吗?(比较二人对仕途的态度与看法,突出苏轼精神的难能可贵。)

(四)小结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告诫后人的声音,你将被他随缘旷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词

(设计意图  基本任务必须完成)

2、将这首词与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进行比较,指出他的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特点。

(设计意图  体会同一作家不同的诗歌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