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2011-10-22 09:07:12)
标签:
义都语言符号社会现象音位变体参考答案文化 |
分类: 学 |
名词解释: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其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3、语言的组合关系:是指符号和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
4、语言的聚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的链条上,每个环节上那些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有大致相同的语法作用。
5、语流音变:是指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6、音位变体:是指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属于同一音位但却没有辨义的作用,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代表。
7、音质音位:是指从音质角度分析出来的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8、非音质音位:是指从音高、音强、音长等角度分析出来的能区别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从而起区别意义作用的音位。
9、音位的区别特征:是指能够区别不同音位的发音特征。
10、句法同义:是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11、句法多义:是指在一个句法结构中,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
12、语法范畴:是指语法意义的归类,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这种语法意义主要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
13、语法形式:是指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
14、语法意义:是指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关系意义。
15、隐喻:建立的基础是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也就是派生义是通过比喻方式获得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某种比喻方式长期运用,从而把临时的意义固定在了一个词中,成为一项派生意义。
16、换喻:基础是两个意义所反映的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称甲事物的词去指称乙事物。本义和派生义所反映的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二者互相联系。
17、意音文字:是指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字体结构中既有表示字义的成分,又有表示字音的成分。
18、音节文字:是指以音节为单位的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
19、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是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和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不会发生突变、巨变。
20、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一种语言各个要素的发展或整个语言全局发展具有不一致性,不是齐头并进的,而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
21、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彼此有同源关系的语言。
22、谱系分类:是指依照语言的亲属关系给语言进行的分类。
23、借词:是指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也称外来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
24、意译词:是指根据原词意义用汉语语素构成的词,它的构成材料和构成方式都是本民族的,实际上是新词,只不过造词的原因是源于外来的事物概念而已。意译词只吸收了外民族词语的意义,并没有吸收形式。
25、仿译词:是指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与所源出的外语词逐个对译而产生的词。
26、洋泾浜:又称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或者说是学习者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出现的语言变种。
27、语音对应关系:是指不同语言的同义或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语言成分间有语音上的对应。
28、历史比较法:是指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关系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
简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一:
(1)所谓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2)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以分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大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属于上层建筑,或者属于经济基础,而语言既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经济基础,具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所以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二: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说语言的社会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特殊之处有三:
(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播信息的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这个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社会现象没有。
(2)语言是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适应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同思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以声音、文字等物质形式表示客观事物,表现思维内容。借助于语言而进行概念思维,构成了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语言的词汇必将日益丰富。
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参考答案:
(1)语言的社会功能中,交际功能是最根本的功能。
(2)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3)旗语、电报代码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更加后起的辅助性交际工具,离开语言与文字,它们就不能独立存在。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而语言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4)交际时可以借助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伴随动作。但伴随动作一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而且伴随语言交际一起发生。
因此,只有语言才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语言符号是一种分层的装置,这种分层的核心是什么?其上层由哪些要素构成?各要素在数量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1)语言的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其核心是以少驭多 。
(2)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由语素、词和句子三级组成。
(3)语言装置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的特点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单位后,数量成倍扩大,如几千语素构成几万个词,几万个词由构成无穷的句子。
4、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是指语言符号的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其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具体体现在:①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②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③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④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
(2)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就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体现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可以使离散的语言符号得以构成大大小小的音义结合体,可以使单个的语言符号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5、举例说明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参考答案:
在语言的链条上,符号和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关系就是语言的组合关系。每个环节上那些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有大致相同的语法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例如:学习-英语
上面两个符号链条中,每个链条中的两个词语是组合关系,每个链条中的词语可以用下面一个词语替换,这两个词语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比如“学习”和“研究”可以互换,“英语”和“法语”可以互换,“学习-研究”、“英语-法语”两组词就是聚合关系。
6、什么是元音?什么是辅音?元音和辅音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1)元音是指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2)辅音是指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要受某个部位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
(3)元音和辅音的区别:
7、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音素和音位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
(1)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切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音位是具体语言(包括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3)区别:
A、划分角度不同:音素→音色(自然属性);没有辨义作用;音位→社会属性;具有辨义作用。
B、属性不同:研究音素可以超越具体语言和方言,着重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则必须落实到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不但要从语音的自然属性上,更要从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研究。
C、音位是抽象的,音素是具体的。
联系:
8、什么是音位变体?举例说明其类别。
(1)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
(2)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① 条件变体是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是一个音位在不同环境中受不同条件影响而产生的。例如音位中的变体A,往往自成一个音节或单独跟韵母组合,出现在的u后面或舌根鼻韵母前面。
② 自由变体指能自由地出现在某种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的音位变体。它不受条件地限制,可以随意地、自由地替换,不区别意义。例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不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 ,把普通话的卷舌音发成平舌音,平舌音亦可发成卷舌音,这种变化不需要任何音素条件,当然也不区别意义。
9、什么是语音流变?举例说明语音流变的各种类型。
(1)语流音变是指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2)常见的语音流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类型。
10、选词、词序、虚词和形态这四种常见语法手段都可造成语法意义的差别。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3)虚词:是汉语中除了词序以外的重要的组合手段。例如,“爸爸和妈妈”与“爸爸的妈妈”中因“和”与“的”的不同使得意义不同。
(4)形态:在有变格、变位等词形变化的语言里,词要组成结构,往往要通过词形变化来实现。例如,英语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在句子中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都有不同的形态变化。如动词do(打)有doing、did、done等形态变化,则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11、举例说明什么是词根、词缀、词尾,并简要说明词缀和词尾的区别。
参考答案:
(1)①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是体现词的词汇意义的语素。例如,英语中以“di”(=day 日)为词根构成新词“diary”(日记)。
② 词缀:词缀是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成词。根据位置的不同,词缀分为前缀、中缀、后缀三种。例如,位置在前面的“第”:第一、第二;位置在后面的“子”:包子、面子;位置在中间的“得”:来得及、吃得消。
(2)词缀VS词根:
① 构词能力不同:词根可以独立构成词,也可以和其它词根组合成新词;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上,主要作用是构成新词,它们自己不能独立构成词,也不能与其它词缀组合构成新词。
② 所表示的意义不同:词根往往都有比较实在的意义,词缀往往虚化了,只表示比较抽象的概括的意义。
12、词义引申中的隐喻和换喻有什么不同?
换喻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它的本义和派生义之间是一种相关关系,例如,“月”一是指月亮,二是指月份。
13、简述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的条件。
(2)这种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意义不变。
(3)把这些图形作线性的排列,依照它们的顺序念出来,也就是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
14、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
参考答案:
(2)语言发展之所以有渐变性的特点是因为一方面,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