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磅|你知道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怎么发出去的?据说发很久?

(2015-12-27 08:59:16)
标签:

杂谈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d55a27ad4dcbf9b569bb2512dace685d.jpg本期做客《对话》的嘉宾,他们是马云、雷军、马化腾的偶像,是全球互联网之父,在很多年前,他们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预测了互联网的未来,但是,他们预测到了互联网的未来,却不曾想到如今的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未来互联网还会怎样发展?12月27号21:55央视财经频道《对话》与您共同探讨!


http://ww2/large/685036f9jw1ezdxosku5aj21hc0u0q93.jpg 

“72小时网络生存”挑战,超越自己,你行吗?

1999年中国曾经举办过一个活动,叫“72小时网络生存”挑战 。有12个来自于中国不同城市地方的人被放在中国当时信息化最为发达的几个重要的城市,测试者不能携带任何物品进入房间 ,主办者提供1500元现金以及限额1500元的信用卡,还有当地ISP的上网帐号和密码。直至测试结束,测试者不能离开房间,他必须通过网络获取食物、水以维生。当生存不成为问题之后,测试者可以尝试通过网络获取或满足生活上或者精神上的需求 。测试现场装备有摄像机和Web Cam(网上摄像机),详细记录测试者每天的活动内容及上网记录。主办单位将依测试者的网络购物能力、网络社交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及网络学习能力等项目进行评判, 看看谁能最后生存下来?


(亲亲努力开下脑洞,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坚持下来?小编想了一下,真的有电困难,当时并没有淘宝、饿了么、QQ都是在当年刚刚面世。)


在《对话》本期节目的现场,我们请到了

罗伯特·卡恩        互联网之父

(TCP/IP发明者之一)


维纳·措恩    德国互联网之父

(帮中国发出第一份电子邮件)


乔治•萨多斯基 ICANN董事

(推动全球互联者  帮助第三世界联网)


保罗·维克西   互联网基础资源领域资深专家

(互联网创新改革者)


钱华林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

(中国互联网奠基者)


周宏仁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信息化推动者)


雷  军      小米科技董事长


几位堪称互联网界的鼻祖告诉你80-90年代的互联网和计算机在中国是什么状态?


【ICANN董事乔治·萨多斯基】:

当时我们为29个省市提供了29个计算中心,那些电脑的计算能力还不如我们口袋里的智能电话。我们这些计算机的用途是为人口普查实现精确的计算。在1990年的时候我们无法想象在2000年的时候这个计算机是什么样子。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3d146b84b802d5b60038a27262c8adff.jpg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

80年代来说实在的我们还没有看到现在这种前景,差距特别大。那个时候我们做一些局域网,在一些小单位,在一些工厂做一些管理系统,根本看不到大家能互联在一起。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96f3756fb826f7cb44914dec72612f2a.jpg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

那个时候计算机在中国是非常的奢侈品。80年代全国大概只有15台IBM计算机,这是稀有资源。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07c8180fdd410592444f91ed8cd50b54.jpg


【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

1987年在日内瓦曾有一届互联网大会,当时除了一些研究者对互联网感兴趣之外,很多人是嗤之以鼻的。当时活动有一个细节是,在那个现场有人大胆的说,到2000年的时候全球的网民数量会达到1亿人,这个数字一抛出来全场哄堂大笑。但是到了2000年全世界的网民却达到了3亿人。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abf6a553a42b50d3d9441128d017c768.jpg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怎么发出去的?

维尔纳·措恩是帮助中国发送第一封邮件的人!嗯嗯,我们要记住这个慈祥的爷爷!


【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

其实是83年,我们花了四年的时间,当时是在会议期间,讨论的是欧洲、德国一些新的研发发展,一些大学的研发项目,当时听众在听我讲完之后他们说你别讲这么多的垃圾内容,帮我们能不能建一个像中国这边的一个类似的系统,能不能建出来?当时是80年代,那个时候打电话,记得当时换算美元,打一个电话要10美元,大家就可以想象了,要实验电脑的连接有多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做了很多的一步步的工作,慢慢的做花了四年的时间。主要的原因是,我感到当时开那个会的时候有人对我发出了挑衅,当时的听众跟我其实想法是一样的,我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我马上就感觉到我有责任要进行工作落实,花了四年的时间最后做成。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logo_cn/61c09baccbcfa223ce5af4e660cafbcb.jpg


【陈伟鸿】:当时第一封邮件在发出之后马上就成功了吗?


【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

当时我们花了10天的时间,我带了团队先飞到中国,日以继夜的工作,我们最后一刻才解决了问题。因为我当时回去的机票已经订好了,如果当时最后那一刻问题没有解决的话,可能当时的连接就做不成了,可能还要花好几年的额外时间才能做成。当时可以说也的确是运气好,老天保佑,最后30分钟把问题解决了,这可以说就是运气,决定了当时的历史。


What?真的不敢想象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去的时候大家激动的心情,如果没有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的帮助,现在的我们不敢想象互联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多的便利和惊喜,你知道15年前科技大咖们怎样预测现在?


【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

当时做互联网只是当成一个实验项目,完全没有想到会发展到现在这样。


【陈伟鸿】:卡恩先生可能当年预测的数量太小了,所以现在已经忘记了这个具体的数字。关于当时活动当中有一个细节是,在那个现场有人大胆的说,到2000年的时候全球的网民数量会达到1亿人,这个数字一抛出来全场哄堂大笑。可想而知这么一个数量在当时所有人心中都觉得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我相信对于中国也是如此。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

第一个例子,比如说网络刚建的时候只有几千人用这个网络,可是到2000年的时候我们有2200多万中国人上网,无法想象。刚建网的时候信号只有64K,但是当时已经很贵了,我们觉得够用了,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只能发发email、传文件,但是现在大家都看几百个G了,多少个T了,所以根本无法预测。我可以告诉大家,关于计算机有一个预测,大家知道最著名的IBM公司他有一个高层的领导,他预测全世界只要有五台大型计算机就够用了,但是到现在大家看这个预测是错的。就是这个很著名的人比尔盖茨,他在PC上开发了这个操作系统,他预测说一个PC放在你家里用,640G内存就够了用了,大家看我们的PC都是几百G甚至多少个T,所以这些预测不能做。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

最早的时候,大家觉得互联网就是一个沟通的工具,觉得电子邮件,能够替代传真机就很不错了,完全没有预料到今天互联网完全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不可以预测。


15年间,我们的生活被互联网不断的颠覆着,经历着这些颠覆的我们无不在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惊喜,未来我们的生活将会被颠覆成何种状态?敬请关注12月27号21:55央视财经频道《对话》!


来源|对话

编辑|闻小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