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头税”在“玩火”

(2012-12-02 06:06:24)
标签:

政绩饥渴

寅吃卯粮

暴力税收

杂谈

分类: 世象漫记

                                     “过头税”在玩火

 

   《新京报》1128日报道:虽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三令五申不允许收“过头税”,在河北的沧州、衡水等市的多个县,仍出现了“补交税”和“提前收税”等征收“过头税”现象。此种现象不新鲜,新鲜的是征税的理由。据献县一名企业主说,日前,他所在区域乡税务所一名负责人把几名企业主叫到一起开会,说《人民日报》之前发了篇社论,根据他的“经验”,他判断中日就钓鱼岛会有一战,因此希望献县的企业再交税,支援国家。

 

    涉及“过头税”问题,其实已经不能算是新闻了。如今征税成了买卖白菜萝卜,居然可以议价砍价;河北省献县征税更像在演戏,不仅提前征税、透支征税,竟然还与“支援钓鱼岛”等热点事件风马牛毫不相干地联系起来,实在是太有创意了。有些地方“过头税”不只是在寅吃卯粮、竭泽而渔中过了头,更是一种权力乱作为的过头表现,是擅自突破国家财经税收法纪的过头举动。当然还有少数地方却按捺不住政绩冲动,甚至大胆虚拟、随意编造理由征收,其原因很简单地方财政的囊中羞涩有关,很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急着上马或嗷嗷待哺,“政绩饥渴”之下,权力收割机必然就“收”过了头。

 

    其实,中小企业承担怎样的“税负痛苦”,无需太多解释,征完今年又征明年的“过头税”已经泄露了一些玄机。“过头税”暴露的秘密并不止这些——如果仅看财政报表、政府工作报告及官员政绩清单,丝毫看不到某些地方公共财政竟然有如此之“穷”,鲜亮的统计数字,全线飘红的各项指标,如同一袭华丽旗袍,里面裹着危机重重甚至濒于破产的地方财政。百姓居家过日子尚知撙节开支,然而官员们却宁可寅吃卯粮、花干花净明年后年乃至子孙后代的钱,也要把任期内的泡沫政绩吹得更大、更漂亮。

 

    征收“过头税”,过度收割企业利益和草根创业者利益,只为制造财政向好幻象、繁荣发展假象,这实质上是一种“政绩钓鱼”。还有更荒诞的事情,“过头税”还可以议价,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献县一税务所负责人竟然把几名企业主叫到一起开会,根据其“经验”,竟然胡言判断钓鱼岛会有一战,希望献县的企业再交税,支援国家。毋庸置疑,支援钓鱼岛与征收“过头税”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非要搅和在一起,说明了当地税务人员也是知礼义廉耻的,知道收“过头税”不妥,不过是个借口而已,更是一种强盗逻辑,反正不交不行!

 

    当然,征收“过头税”不仅违反了《税收征管法》,甚至让企业处于崩溃的边缘;还容易滋生腐败,数额可以议价这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过头税”表现为“提高税率”和“随意罚款”的幅度“过头”明显违纪,极易导致企业的反感,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导致恶性循环的苦果。首先,“寅吃卯粮”势必造成明年的亏空,让税收部门来年的“完成任务”更加困难;其次,靠“寅吃卯粮”完成“任务”,会因向政府传递出虚假信息而误导来年的税收计划,导致更严重的急功近利;更为严重的是,“寅吃卯粮”犹如竭泽而渔和杀鸡取卵,势必削弱其生存和发展的后劲,甚至导致企业难以为继。正如一些企业主所言,“企业倒闭了,政府又朝谁收税呢?” 

 

       现如今,许多中小企业生存形势不妙,亟需扶持减负,这个道理不言自明。眼下,看到了不少地方出台一个又一个服务企业的政策。可一旦涉及到税收,就一切免谈。税收不仅成了地方官员的“生存之本”,也成了政绩之本。虽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三令五申不让收“过头税”,根本约束不了地方政府,又怎么能约束得了财税部门?可以说,由于涉及到地方官员的“官帽子”和“钱袋子”,所以“过头税”才会屡禁不止。征收“过头税”无异于杀鸡取卵,可为了应付眼前的“年关”,谁又能顾得了以后呢?更何况,对于那些人来说,应付一年是一年,多拖一年即满足。

 

    事情可怕就于连锁反应。不仅河北省沧州、衡水等地的强征“过头税”到了无法可依的地步,前不久曝光的浙江等地征收“过头税”也呈现出一派乱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不断给税务部门施压,后者在无计可施情况下,要么拿“抱着你们的账本来”相要挟,要么以政治名义迫使纳税人就范,什么纳税人的权利,什么税收法定原理,统统都不讲。此刻建立现代税制,要义就是税收“入宪”早就置若罔闻;尤其是关于纳税人权利的条款已视而不见;谁有权收税、怎样才能收税以及收税是否需要代议机关的同意,将“税收法定”原则具体化,清晰化,成了一纸空文。

 

    毫无疑义,税收事关国家正常运作和国民福利保障,依法纳税是常识,什么时间征税、征多少税、用来干什么,都要依法执行也是常识。对于已经按时按量交过税的企业,某些地方甚至做起了“公关”,手段多样,软硬兼施。企业四处“托关系”找熟人,征税竟似做买卖般讨价还价。有些地方官员应对经济下滑,不从现实出发做适当政策调整,反倒以荒唐的说辞违规征收“过头税”,表面上能度过一时难关而保住“增长”政绩,而本质上来说是在“玩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