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诚信之美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林国梭和林继排父子的诚信故事成为当地的佳话。早在49年前,父亲带着患急病的儿子去医院,病治好了,因家里困难被迫欠下18元钱;而在49
年后,儿子攒下3万元,父子俩商量后决定亲手把这笔欠款“连本带利”地还给医院。(9月23日《京华时报》)
在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当下,温州林国梭和林继排父子“连本带利”偿还49年前的债务行为,是报答49年前的救命之恩,表达49年前对医生的感激之情,无疑是对“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传统观念的道德践履。林氏父子之举,展示了诚信、执著,令人动容。需要提醒的是,林氏父子既不富、也不贵,49年前的18元欠款,在医院已无记录的背景下,竟然主动“连本带利”归还3万元,如此真诚行为使人感受到诚信之美。
如果说,一笔49年前的欠账与两代人主动偿还;“连本带利”付出10倍的回报,那么这些关键词串起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核心就是两个字:“诚信”。也许对高收入人士看来,这
3万元算不了什么,但对温州这对普通的农家父子而言,偿还的
3万元是他们多年省吃俭用的结果;这笔钱里,饱含了他们的诚信之意与感恩之心。更让人欣慰的是,通过“欠18元偿还
3万”的真情之举,看到了一种希望:诚信依然存在于普通人的心中,正是这样来自社会底层普通民众的高尚道德情操,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诚信样本。
追根溯源,普通的农家林氏父子之所以要主动偿还3万元,在他们看来,49年前的18
元钱几乎是一个月的工资,而现在一个月工资基本在3000元左右。但对林氏父子俩来说,仅还3000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医院有救命之恩,所以他们要用重金来报恩;于是,他们最终还给了医院
3万元。毫无疑问,林氏父子坚持“滴水之恩需涌泉相报”,对稀缺的诚信品质自觉践行,让人为之动容。
其实,温州林氏父子主动偿还49年前欠款,很容易联想起不久前江西上饶87岁的郑宜栋老人当挑夫67载替父还债的故事,同样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同样是“诚信如金”信念的表达,温州普通的农家林氏父子和郑宜栋老人一样,都是坚守诚信的典范。相比之下,温州父子偿还49年前欠款的做法不仅难能可贵,还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中的残缺和不足,也让人们从中扪心自问——在以往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践行了诚信,又有多少人在诚信面前暴露无遗?
毋庸讳言,温州林氏父子依然坚守着诚信之道的同时,当“蒙骗失信”以花哨营销的方式屡屡出现,当某些人把重诺寡信作为立身的伎俩频频展现,温州林氏父子的诚信之举无异于一记耳光,虽说这记耳光,未必能改变社会诚信度的现实走向,但它却是一束美好的光束,足以照亮许多人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诚信的传递,实际上也是人性温暖的传递,在此过程中,全社会应当大力弘扬诚信美德。
然而,在诚信严重缺失的今天,林氏父子补偿49年前欠下的18元“药费债”,也是一种“鞭挞”——医务人员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少了人性的怜悯之情,罔顾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无钱不救,见死不救,或者把患者当成摇钱树,不给红包不用心……患者提出质疑,医务人员不耐心解释,还满脸怒气,呵斥患者或家属,患者内心原本的感激之心被磨灭了,医患关系自然也就紧张起来了。
常言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温州林氏父子诚实守信事件是人间的佳话,也是多年来传承至今的社会美德。说实话,这样的49年前欠医院18元,而在
49年后念念不忘最终还款3万元的事例,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对诚信的敬仰和道德坚守上的弥坚,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不仅让当事医院感到意外,又何尝感动和感召的不是全社会的善良风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