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催命符”
——读报札记(八十一)
据《南方都市报》3月22日报道: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规定退休老人须花5元买“没死证明”,并到场证明自己没死才能继续领退休金,否则就认定死亡。对此,牡丹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险处工作人员称,网友所说的表格不是“没死证明”,而是指纹验证表。至于是否卖5元,其称不清楚,“好像是这样”。
强迫老人每年花
5元买“没死证明”——这样的消息不禁令人恐惧,好端端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有力的证明,而现在偏偏要让老人们花
5元钱买上这样一个证明,确实是对老人精神上的一个摧残。但是,有必要厘清一点,“没死证明”绝非官方说辞,而是网友爆料时使用的说法。所谓“没死证明”并不是什么新鲜政策,让领退休金的老人验明身份,初衷无可厚非。在冒领现象频发的情境下,严把关、谨防伪造,也有必要。问题在于花了5元钱买
“没死证明”,超越了制度设计本身,而且不够人性化,所以饱受质疑。
应当承认,时下一些地方离退休人员去世、家属隐匿不报的情形,冒领养老金的现象普遍存在,的确应被遏制。也应看到,这种做法也并非菏泽市牡丹区一地的特有现象,而是几乎全国所有地区均发生的做法,区别仅在于,各地具体的验证方式稍有不同,有的是“指纹验证”,有的则是“照片、视频验证”,实质都是一种“没死证明”,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给退休人员在生活上、经济上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麻烦,如无论身处何地、身体状况是否允许,都要耗时耗力地向社保机构自证“还没死”。
其实,菏泽市牡丹区“从根本上杜绝冒领养老金”进行“规范操作、严格把关”也应该。关键是“正确与谬误每每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为了推卸应负的责任,就机械地要求异地老人一律亲自来“指纹验证”,否则就停发离退休金,不仅工作思维太过僵化,更与人性化相距甚远。毕竟,现如今的老人大多依傍儿女居住,活动也不便,应该全年都可以认证才好,而不应限定日期;又如老人居住地有了变化,就没有较为可靠的办法比如通过电话等关怀一下,非要让老人拖着疲病之身,路途遥遥回到存放养老金档案的地方去摁手印,这种高高在上的管理架势,显然有违职责。
如果说,为了规避少数瞒报家中老人死亡情况的人“混水摸鱼”,冒领退休金;那么仔细推敲就会发现,瞒报行为纯属技术可以解决的范围。很明显,公民死亡这种信息,除社保机构之外,还有许多行政事业部门也都能掌握,如公安、医院、民政等。因为公民死亡总是要有死亡证明的,或由医院、或由公安开具,而殡仪馆接受死者同样也要核对和存档相关信息。任何制度只要设计科学,完全可以达到人性化目的,关键就看决策者有无“真服务”的意识,更何况这种付出,也是相关部门的本质。菏泽市牡丹区的做法,确有些令人置喙之处。
为了证实自我健在,进而继续领取退休金,得花
5元钱买这张“指纹验证表”;设身处地想一想,谁都会为之受到强烈的心理刺激,这样的“没死证明”简直就是一张冷血而恐怖的“催命符”,给老人们平添一份苍凉和神伤。无论是从“敬老尊老”的传统道德伦理,还是从现代社会“关怀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制度文明角度看,这种做法显然都是不可取的。遗憾的是,僵死的制度,认证的古板与单一,早就给人一种“生死证明”的感觉,再加上灵活性缺失,更叫人感觉到一种“无限的不信任”。
当然,指纹验证表并非叫“没死证明”,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存在;到底卖了5
元还是10元,也不是核心要素,“卖”本身说明了其性质之恶劣——并非人们自愿的强买强卖。无论如何,足以令人瞠目,令人愤怒。刻板体现出的懒惰与冷漠,必定导致服务人性化的虚化。菏泽市牡丹区社保局既然收取了“没死证明”,即指纹验证表五块钱的收费,多少得尽点人性化的服务义务吧。试想,一群群白发苍苍的老人排着长队等待“没死证明”,以期继续领取微薄的退休金,此情此景,执政者们于心何忍?
不过,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多作换位思考,防控手段针对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避免带来无谓的伤害。一张冰冷、生硬的“没死证明”,还得花钱购买,叫人情何以堪?在行政服务程序中,因刻板而引发的矛盾并不少见。且不说繁琐的过程让前去办事的民众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单就菏泽市牡丹区这种“没死证明”的程序运作而言,难逃刻板背后的行政懒惰与傲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