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亚都炫特
亚都炫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69
  • 关注人气:1,0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奖状也“植入”广告

(2012-02-03 06:42:18)
标签:

虞城县

奖状

杂谈

分类: 感悟笺记

                                      奖状也“植入”广告

 

   据《京华时报》2月2日报道:近日,河南商丘虞城县一所小学发给学生的奖状上植入了商业广告。奖状的正面下方有“优尼卡外语”字样,背面则印满了广告图案,以及招生对象、开设课程、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商丘市教育局一名负责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教育孩子,应立即改正。

 

    看了虞城那张印满招生广告的奖状,感到一丝悲哀。说实话,这年头还在乎奖状这种纯精神奖励形式的,恐怕也只剩下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了。然而,在追逐利益的当今,广告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甚至就连厕所、公共汽车、车票、机票上都贴满广告。商业戾气弥漫扩散至社会的每个角落——正应了那句话,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沾染着商业广告气息也爬进小学生的奖状,确实让人震惊了。

 

    毫无疑义,信息时代离不开广告,哪怕贴到珠穆朗玛峰上,都不让人感到奇怪。如此大摇大摆地“植入”小学奖状,伤害颇深: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的努力,被几个广告就轻易的玷污了。对所有拿过奖状的人来讲,拿到奖状意味着获得肯定、赞许、成就,在他们心中有着权威性和神圣感。若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所获得的奖状和街头的传单无异,不仅心头的喜悦顿无,更是一次伤害。为了一点奖品、为省一点经费、为赚取点广告费,校方竟公然出卖奖状的权威性与神圣性,令人扼腕,这俨然是一种悲剧。倘若此风得不到遏制,恐怕用不了多久,小学生们的校服上、作业本上、钢笔上甚或课桌上都可能出现各类广告。

 

    常言道:“童趣可人,童真无价。”谁曾想,就连校园这块“净土”也难躲铜臭的侵袭,招生广告硬是爬上了奖状。据这所小学的校长称,之所以允许在奖状上印广告,是因为做广告的单位给学校提供了书包、本子等奖品,为学校节省了经费。听起来好像还是一个蛮互惠互利双赢的举动,不过受惠的是学校,获利的是广告商和广告印制单位,而领奖状的学生拿到手的说白了就是一张宣传单,这岂不是在欺骗童心,糟蹋荣誉吗?小学奖状植入广告引起许多人的反感,说明这种做法有问题。但如果不把问题说清楚,就很难对此事件有理性的认识,类似的事件就可能改头换面再次发生。

 

    实质上,商业广告的泛滥,是一种“软暴力”,如果说充斥在大街小巷、各类媒体、各种角落的各种广告侵占了视觉空间,那么各类商业广告登上教学楼、爬进奖状、钻进书桌则是对校园的攻陷,亦是对人们心灵与精神的侵蚀。如此可见,商业广告爬进小学奖状,校方只看到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不顾暂时看不到的重大伤害,潜移默化如温水煮青蛙式的伤害,更剧烈,更深远,亦更不可弥补。

 

    商业化气息浓郁的社会,广告可以有,甚至可以说必须有,但这并代表广告可以无孔不入。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广告不应该有,如果其偏要来凑热闹,只能让人看着烦恼。打开电视看广告,乘坐公交听广告,各类广告或明或暗,如影形随,成年人估计已是见惯不怪了,无所谓了。荣誉象征的奖状里“植入”广告,如此狂轰乱炸,到处是铜臭味,孩子真的伤不起。还真的需要呼吁:给孩子留一块干净的天地吧!

 

    问题出在广告的诱导上。奖状与广告这两个本不相关的信息进入到人们的脑海中后,就会被关联起来,引发人们的别样联想。“优尼卡外语”等字样出现在奖状上,人们就有可能相信,学生“表现突出,成绩显著”是因为参加了相关的课外班,而只要参加了这些课外班,就容易获得学校的荣誉,这显然是误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亲情沦丧之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