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之泣
——读报札记(五十八)
据《新京报》8月16日报道:北京市30所打工子弟学校陆续收到关停通知,校舍被拆除,3万名学生将面临失学。没有办学许可证、房产证,校舍为违法建筑,存有安全隐患,是这些学校被关停的共同原因。北京有百余所类似的打工子弟学校,对待这些学校,不同区县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政策,但陆续关停、分流学生,乃是一致的政策方向。关停打工子弟学校,名为拆违实为取缔。
偌大的京城,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对于不少打工子弟而言,留在父母务工所在的城市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似乎是个奢侈的愿望。依靠民间力量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打工子弟学校,如今也面临着“全面清场”的厄运:自6月中旬起,大兴、朝阳、海淀近30所打工子弟学校相继收到关停通知,涉及近3万名学生。对于这场大规模的“教育拆迁”,北京市教委给出的理由是打工子弟学校存在非法办学的现象。诚然,非法办学确实应该予以取缔,但前提是学生得到妥善的安置,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行政权力以“一刀切”的方式,贸然关停打工子弟学校,实际上也是在拆毁打工子弟的上学梦。
打工子弟常常被比作为“飘飞的蒲公英”,打工子弟学校就是他们的“春天”;而在教育部门眼里,却是非法办学的“山寨校”。北京市教育官员提出,彻底清除未经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是不是“非法办学”的“山寨校”,其存在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以此为借口关停取缔未免显得太近人情。而且“就这样说关就关了”,没有认真考虑和妥善解决“飘飞的蒲公英”们何去何从的问题。
其实,打工子弟学校被取缔,“飘飞的蒲公英”必受其害。首先,他们难以像有关部门说的那样可进入公办校免费就读。因为他们的家长大多是菜农、商贩、临时工,甚至靠拾荒为生,根本无法做到“五证”齐全,他们也许根本开不到借读证明。其次,他们不可能到私立学校就读,私立学校高昂的学费,他们显然难以承担。打工子弟学校被取缔,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离开父母,回到只有爷爷奶奶的村庄,继续当“留守儿童”,而这种缺乏监护的放纵,很有可能导致他们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飘飞的蒲公英”失去了“春天”,迎接他们的也许就是缺乏社会温情的寒冬。
作为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打工子弟学校,尽管存在非法办学的现象。但那些致力于填补教育保障空白的打工子弟学校,无疑是可贵的民间救济力量。实际上,《义务教育法》也规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那些真正的打工子弟学校,正是社会力量为打工子弟接受教育权创造良好环境的义举。行政权力如此扼杀,无疑有失妥当。在职能部门无法保证打工子弟受教育权利的情况下,理应引导和扶植民间力量,辅助它们的健康成长,而不应该将其视为假想敌,予以关停和取缔。
如果说职能部门无能的话,那么把社会力量的援助打工子弟学习挡在门外,那便是无知。毫无疑问,打工子弟入学难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事关社会公平。而这一难题的破解,需要教育职能部门的努力,更是需要社会力量的扶助,从而形成合力来攻破。打工子弟学校兴起,正是民间力量成长的表现,尽管其中可能有动机不良者非法谋利,但并不代表着它就是洪水猛兽,只要法律规章的引导和匡正,完全可以保证其纯粹性和公益性,对于保障打工子弟的入学权利,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有益无害。
北京大规模针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拆迁”,无疑是武断和粗暴。保障每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不被放逐和遗弃,理应是整个社会的共识,也是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共同的责任。因而,这场放逐打工子弟受教育权,驱逐民间救济力量的“教育拆迁运动”,应该尽快停止。应冷静和理智地进行行政决策,分清主次轻重,通过极大可能地整合力量、合理地分配资源,探寻一条保障打工子弟受教育权的可行路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是政府急需解决的大问题。不断传来取缔打工子弟学校风波,农民工子女一次次面临失学危险。
的确,在一个城市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在于,面对问题,是解决还是逃避。北京市动辄取缔打工子弟学校,而不考虑取缔后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不符合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形象。面对数万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不得不喊一声:取缔打工子弟学校,且慢!取缔之前,先想想农民工子女为了上学而留下的眼泪,不要让政策产生更多的失学儿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