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屡“空降”的纠结
国家发改委再向高药价出击,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涉及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规格,平均降幅为21%。这已是国家发改委近7年来第27次下调药价,但老百姓仍普遍反映药价高、看病贵。(3月8日《广州日报》)
药品降价已经不是新闻,每一次药品降价后,就很难在药店或者医院的处方中见到被降价的药品影踪。老百姓在每次期盼后,都认清并接受了现实。这次药品降价所涉及的品种、剂型规格不可谓不广,降价幅度不可谓不大。很多老百姓似乎依然没有兴奋心情,因为近7年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7次药品“降价令”,而与此前
“降价令”的推行效果看,药价虚高、看病贵难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为何前后多达27次的药品“降价令”,每次都让老百姓空欢喜?屡屡沦为没有产生多大实效“空降”?究其原委,主要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某些药品一经降价成为廉价药就会遭到医院弃用。其二、药企停止生产降价药品,然后将其重新包装、改头换面后再以新药的名义通过审批再高价上市。这样一个让人纠结的恶性循环上演的丑剧,老百姓由此滋生了失望和质疑。
有27次下调药价的政策善意,缘何难以惠泽百姓,关键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乃症结所在。每当政府指定药品降价,就会立即陷入“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方、药厂停产”的尴尬境地,成为名副其实的“降价死”。此前有媒体报道,杭州市天天好平价大药房,开业3年间共采购药品2万多种,可3
年后正常经营的只剩下近9000种,其中3000多种药品因降价没了踪影。更有甚者,一些“降价药”新瓶装旧酒,经过改名变新药,高价再上市。于是,降价幅度看似不小,减负金额也很可观,却只停留在纸面,并没有从梦想变成现实。
药品降价的结果,陷入了“降价死”的困局,“降价——消失——出现新药品——再降价——再消失”,构成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运动。药价调整,并没有真正触及看病贵的根源,即长期形成的“以药养医”的体制。在这一体制下,药品的高利润拉动医院的经济效益,医生开药拿提成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医疗机构、医生和药企通过药品销售构成“利益联合体”。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没有权力制止企业停产降价药的做法;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也无法监督医生开高价药的行为。面对药企和医疗机构的“软抵抗”,只能眼睁睁看着降价效果遁于无形。
破解药品降价遭遇“降价死”尴尬局面这个难题,完全可以从药品的消费渠道上找到突破口。可是,作为药品主要消费渠道的公立医院,在医药销售中实际上处于强势地位。所以,搞好公立医院的医药分离,才是控制药品价格虚高的关键。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有27次下调药价,不如一次医药分家。唯有打破“以药养医”的传统体制,斩断寄生在药品利润上的利益链条,遏制医生用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利益冲动,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看病费用居高不下的局面,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加载中,请稍候......